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02年新闻采访与写作串讲资料(6)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7:06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 小知识点***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国人民为阅读对象的控中文报刊,其中的《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1874年1 月30日《申报》刊载的“伦敦电”是我是中文报纸上第一则新闻电讯 
  ★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通讯闻名,被称为“印象派大师” 
  ★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报道思想-是新闻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上头”是指党的路线、方针、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是指社会实践、群众的实践。 
  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含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客观价值的总和。 
  ★宣传价值-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新闻的宣传价值有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四个因素。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写好叙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比较,真正准确的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练地加以表达 
  ★写好总结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导语概括事实,要实在,不要空泛。 
  ★写好评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新的事物以后,又能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使自己

[1]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文学类02年新闻采访与写作串讲资料(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zl_wxl/5858.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02年新闻采访与写作串讲资料(6)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7:06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 小知识点***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国人民为阅读对象的控中文报刊,其中的《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1874年1 月30日《申报》刊载的“伦敦电”是我是中文报纸上第一则新闻电讯 
  ★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通讯闻名,被称为“印象派大师” 
  ★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报道思想-是新闻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上头”是指党的路线、方针、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是指社会实践、群众的实践。 
  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含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客观价值的总和。 
  ★宣传价值-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新闻的宣传价值有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四个因素。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写好叙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比较,真正准确的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练地加以表达 
  ★写好总结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导语概括事实,要实在,不要空泛。 
  ★写好评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新的事物以后,又能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使自己

[1]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