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自考中国现代散文史资料十八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9:14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

  正式倡导并有意识创作报告文学,是从30年代开始的。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正式号召开展“工农兵”通讯运动,提倡“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

  本时期报告文学具有成长期的两个特点:

  ①在工农兵通讯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群众性的报告文学写作热潮,并以此带动作家们的报告文学创作;

  ②记者执笔的游记和旅行通讯的盛行。

  一、群众性的报告文学写作热潮

  阿英的集成《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选集。同时,《文艺新闻》社也编辑出版了《上海的烽火》。

  “一·二八”爆发后:白苇《火线上》和《墙头三部曲》、楼适夷《战地的一日》、载叔周《前线通信》,夏衍《劳勃生路》、苍剑《矿工手记》。

  “一·二八”事变的回忆和“九·一八”周年:夏衍《两个不能遗忘的印象》、叶绍钧《战时琐记》、茅盾《向前第二天》和楼适夷《向前暴风雨前进》,反映作家对战争的观察、体验和深切的感受,表现他们战斗呼喊和对侵略者的敌忾。

  1936年是报告文学的第一个丰收年:夏衍、宋之的的作品,邹韬奋、范长江等名记者也有通讯名著行世,共同把新兴的通讯报告活动推向第一个高潮。

  在群众性创作方面,梁瑞瑜《活的记录》、茅盾《中国的一日》征文运运,把报告文学的写作推向纵深发展。

  写作形式多种多样。有速写、有素描、有故事、有日记:萧思《五·二一杂记》、朱惟祺《一位“时势英雄”》、徐云霞《在乡村》、华依纹《参观的一日》、山风《狱中计》、黄炎培《我所经过的五月甘一日》、陈子展《马日》、李宝琛《今日所唱的书》。

  二、夏衍、宋之的的报告文学

  夏衍:

  《劳勃生路》、《两个不能遗忘的印象》、《从莫斯科到上海》。

  《包身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①《包身工》在占有丰富而翔实的材料的基础上,尖锐地批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黑暗联合统治、无情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②《包身工》落笔不凡,通过一种“群体性格化”的手法,令人信服地揭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封建性,达到了真实性和典型性的高度统一。芦柴棒的形象提示了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③作者把所有的题材依照它的性质和事类,搭挂在从清早到黄昏这个时间的纲领上。注重细节刻划和场景描绘,使人如临其境;行文夹叙夹议,有贴切比喻、尖锐的讽刺和悲愤的控诉,确把地狱的一角暴露得淋漓尽致。④是一篇形象性和政治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作品,话言精炼,富有哲理性。

  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采取“集纳新闻”手法,把看来似乎不连贯的事连在一起,突破时间限制,展现宽阔的社会图景。这种新颖的艺术手法,加上轻松明丽的笔调,使作品具有了极大的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因而在30年代的报告文学中独树一帜,被茅盾誉为“报告文学的翘楚”。

  李乔《锡是怎样炼成的》反映工人生活的名作。

  沙千里的长篇报告《七人之狱》。

  这些报告文学,在叙写“一·二八”战争中上海军民的反抗斗争之外,反映了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现实,抨击了内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滔天罪行,提示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之下中国人民的惨重灾难。其中的优秀之作以艺术上的独创和自觉追求,标志着报告文学结束了依附于新闻报导和旅行通讯的历史,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步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邹韬奋和范长江等的旅行通讯

  旅外游记在30年代初期出现几部注重社会纪实的作品。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文笔简明有力,内容充实有趣)、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写得亲切可信,合乎人情)。

  邹韬奋:

  《深刻的印象》、《游日鸟瞰》、《海外的感受》,在欧美和苏联考察学习期间写成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透彻的观察,精辟的见解,犀利的文笔。

  他的旅行通讯,是大众化、通俗化的典范,用大众的语体文进行写作,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幽默是他通讯的风格,作品篇幅短小,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

  除旅外游记外,对内的考察游记和旅行通讯也相当发达:彭雪枫《塞上琐记》、杨刚《绥远日简》。范长江是其中首届一指的代表。

  范长江:

  著名的报告文学集《中国的西北角》、报道西安事迹真相的《塞上行》、《旅行通讯》、《川灾勘察记》,他是以正式记者名义进入延安的第一人,写的《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以他新闻记者的政治敏感性,反映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

  萧乾《小树叶》、《落日》和抗战后出版的《人生采访》。这时的代表作《流民图》

  游记报告和旅行通讯,注重实地考察调查,反映社会风俗民情和斗争风貌,启发人们对现实斗争的认识,对现实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它还具有史料价值,成了报告文学当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成长期的报告文学的三种类型:①篇幅短小的、通俗的工农兵大众的文艺通讯;②在群众创作推动下,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③新闻记者的旅行通讯和游记报告。

  报告文学在记者手中和作家手中的不同:邹韬奋突出记者特色,把事件的记述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力求写得通俗易懂,适合大众味;夏衍发挥了作家特长,把现实的和历史的纷纭的材料,组织起来,立足现实,表现高度艺术才能。

  本期的报告文学,在“左联”积极倡导下,作者们发挥各自特长,努力把大众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社会事件和适当的表现形式结合,把真实性、新闻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写出一批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相当广泛反映这时期惊心动魄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历史类自考中国现代散文史资料十八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zl_lsl/9738.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中国现代散文史资料十八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9:14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

  正式倡导并有意识创作报告文学,是从30年代开始的。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正式号召开展“工农兵”通讯运动,提倡“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

  本时期报告文学具有成长期的两个特点:

  ①在工农兵通讯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群众性的报告文学写作热潮,并以此带动作家们的报告文学创作;

  ②记者执笔的游记和旅行通讯的盛行。

  一、群众性的报告文学写作热潮

  阿英的集成《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选集。同时,《文艺新闻》社也编辑出版了《上海的烽火》。

  “一·二八”爆发后:白苇《火线上》和《墙头三部曲》、楼适夷《战地的一日》、载叔周《前线通信》,夏衍《劳勃生路》、苍剑《矿工手记》。

  “一·二八”事变的回忆和“九·一八”周年:夏衍《两个不能遗忘的印象》、叶绍钧《战时琐记》、茅盾《向前第二天》和楼适夷《向前暴风雨前进》,反映作家对战争的观察、体验和深切的感受,表现他们战斗呼喊和对侵略者的敌忾。

  1936年是报告文学的第一个丰收年:夏衍、宋之的的作品,邹韬奋、范长江等名记者也有通讯名著行世,共同把新兴的通讯报告活动推向第一个高潮。

  在群众性创作方面,梁瑞瑜《活的记录》、茅盾《中国的一日》征文运运,把报告文学的写作推向纵深发展。

  写作形式多种多样。有速写、有素描、有故事、有日记:萧思《五·二一杂记》、朱惟祺《一位“时势英雄”》、徐云霞《在乡村》、华依纹《参观的一日》、山风《狱中计》、黄炎培《我所经过的五月甘一日》、陈子展《马日》、李宝琛《今日所唱的书》。

  二、夏衍、宋之的的报告文学

  夏衍:

  《劳勃生路》、《两个不能遗忘的印象》、《从莫斯科到上海》。

  《包身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①《包身工》在占有丰富而翔实的材料的基础上,尖锐地批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黑暗联合统治、无情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②《包身工》落笔不凡,通过一种“群体性格化”的手法,令人信服地揭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封建性,达到了真实性和典型性的高度统一。芦柴棒的形象提示了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③作者把所有的题材依照它的性质和事类,搭挂在从清早到黄昏这个时间的纲领上。注重细节刻划和场景描绘,使人如临其境;行文夹叙夹议,有贴切比喻、尖锐的讽刺和悲愤的控诉,确把地狱的一角暴露得淋漓尽致。④是一篇形象性和政治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作品,话言精炼,富有哲理性。

  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采取“集纳新闻”手法,把看来似乎不连贯的事连在一起,突破时间限制,展现宽阔的社会图景。这种新颖的艺术手法,加上轻松明丽的笔调,使作品具有了极大的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因而在30年代的报告文学中独树一帜,被茅盾誉为“报告文学的翘楚”。

  李乔《锡是怎样炼成的》反映工人生活的名作。

  沙千里的长篇报告《七人之狱》。

  这些报告文学,在叙写“一·二八”战争中上海军民的反抗斗争之外,反映了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现实,抨击了内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滔天罪行,提示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之下中国人民的惨重灾难。其中的优秀之作以艺术上的独创和自觉追求,标志着报告文学结束了依附于新闻报导和旅行通讯的历史,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步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邹韬奋和范长江等的旅行通讯

  旅外游记在30年代初期出现几部注重社会纪实的作品。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文笔简明有力,内容充实有趣)、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写得亲切可信,合乎人情)。

  邹韬奋:

  《深刻的印象》、《游日鸟瞰》、《海外的感受》,在欧美和苏联考察学习期间写成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透彻的观察,精辟的见解,犀利的文笔。

  他的旅行通讯,是大众化、通俗化的典范,用大众的语体文进行写作,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幽默是他通讯的风格,作品篇幅短小,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

  除旅外游记外,对内的考察游记和旅行通讯也相当发达:彭雪枫《塞上琐记》、杨刚《绥远日简》。范长江是其中首届一指的代表。

  范长江:

  著名的报告文学集《中国的西北角》、报道西安事迹真相的《塞上行》、《旅行通讯》、《川灾勘察记》,他是以正式记者名义进入延安的第一人,写的《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以他新闻记者的政治敏感性,反映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

  萧乾《小树叶》、《落日》和抗战后出版的《人生采访》。这时的代表作《流民图》

  游记报告和旅行通讯,注重实地考察调查,反映社会风俗民情和斗争风貌,启发人们对现实斗争的认识,对现实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它还具有史料价值,成了报告文学当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成长期的报告文学的三种类型:①篇幅短小的、通俗的工农兵大众的文艺通讯;②在群众创作推动下,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③新闻记者的旅行通讯和游记报告。

  报告文学在记者手中和作家手中的不同:邹韬奋突出记者特色,把事件的记述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力求写得通俗易懂,适合大众味;夏衍发挥了作家特长,把现实的和历史的纷纭的材料,组织起来,立足现实,表现高度艺术才能。

  本期的报告文学,在“左联”积极倡导下,作者们发挥各自特长,努力把大众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社会事件和适当的表现形式结合,把真实性、新闻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写出一批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相当广泛反映这时期惊心动魄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