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墨子教育思想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8:21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墨子,名翟,鲁人,也有人说是宋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俨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他的教育思想不像孔子那样系统完整,但他所提出的许多主张是相当深刻的,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一、论教育作用
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1],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2]。因此,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社会的完善。
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但又承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保留着命定论的残余。而墨子认为让人受教育,又坚持命定论,是荒唐可笑的,由此他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3]。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这一思想比孔子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方面更具有进步性。
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故亦称“兼士”。对于贤士,《墨子·尚贤上》曾提出过三条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的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
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等许多方面。例如几何学中的圆,墨子是这样定义的:“圆,一中同长也。”[4]“一中”即“对中心一点”,“同长”即“等距离”,与现代几何学中圆的定义颇为一致。又如“力”,墨子定义为:“力,形之所以奋也。”[5]力就是使物体改变形状的东西。而现代力学认为:凡是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可见古今之相通。光学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经说下》指出:“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这一原理也为近代光学所证明。
墨子教育内容论中还包括“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首先,墨家认为人的言谈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即所谓“言立必仪”。墨子提出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墨子·非命上》说: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认为,任何言论是否合理,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古者圣王各种历史,是否符合现实社会百姓大众的感性,是否有利于国家百姓的利益。言论的是非、对谬的判别必须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评判标准。其次,墨家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墨子·小取》中总结了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两种基本的推理方法:“以类取,以类予。”“以类取”就是说从大量个别事实中或事物中提取其同类的共性,“以类予”就是从对某类事物共性的普遍性认识出发,推出对属于该类的某具体事物某种属性的断定。墨子通过对大量实际问题的论证,提炼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同时又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墨家学派培养出了如公孙龙、惠施这样的名家代表,这确实是与墨子重视形式逻辑的教学密不可分的。
总之,墨子的教育内容论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有进步意义。
三、教育教学原则
墨子关于教育、教学的具体经验保留的资料不多,也不够系统完整,但有许多思想和精神很值得研究与借鉴。
(一)主动
墨子主张主动积极地“强说人”,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主动上门去教,问则答,不问则讲。他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孔子实施的是“有教无类”,来者不拒,而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对不来者也主动施教,这叫做“行说人”。《墨子·公孟》中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二)创造
墨子批评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主张:“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6]对古代的优秀遗产应继承,但还要有创造精神,使善的东西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体现了他重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论。
(三)强力而行
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7]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其原因在于:其一,只有“言必信,行必果”[8],才能造就兼爱天下的贤士;其二,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人不能怠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9],故要重视实践;其三,墨子认为,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且对知识才能有直接影响,即“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意志,就谈不上人的智慧,而意志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强,否则就会衰退。
四、教育管理思想
墨子提出了代表小生产劳动者思想和利益的一种理论体系,他和他的弟子们都迫切希望这种理论能付诸于现实。墨家私学不仅是聚徒讲学,坐而论道,更主要的是以周游列国、劝说君主的形式来实现其理想。在墨家私学内部实际上已经实践了其理论主张。墨家授徒,组织成一个类似宗教式的集团,墨子用巨子相承制度、墨家教义、严格的组织纪律等方式,将墨家私学凝聚成一个相当稳定的行动集团。
(一)领导制度:巨子相承
墨家私学有领袖,称为“巨子”,门徒有义务绝对服从,巨子由上代巨子指定产生,代代相传,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类似于宗教领袖,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
巨子相承制的理论基础是墨子的尚贤思想,而墨子尚贤思想又源于尧、舜、禹的禅让之说。另一位巨子孟胜以身殉义前说:“我将属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10]说明在墨家内部是以举贤继任的方法来解决墨家领袖的继承问题的。这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相一致,墨家巨子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献身救世的精神也是直接继承了墨子所称道的沐雨栉风、为民操劳的夏禹作风。
(二)私学管理——教义教规
墨子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墨子要求墨家弟子自觉地严守墨家教义。墨子献书楚惠王,楚惠王不欲采取其主张,但表示乐养贤人,以书社五里封之,墨子不受而去[11]。又如越王欲以吴地五百里以封墨子,墨子得知越王不会用其道,亦辞封不去,因为墨子认为,“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赠也”[12]。墨子反对为禄背义和苟且偷生忘义的市侩作风。墨家弟子的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均要受教义教规的控制,门徒出仕亦需由巨子安排和推荐,出仕者如违背墨家教义,既被罢免或撤回。这说明墨家弟子入仕的主要目的在于践行墨家的教义,而非为追求爵禄。令人惊叹的是墨家对入仕的弟子仍具有约束力,一旦不符合墨家教义,可以随时召回,说明其组织纪律之严明。
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墨子教育思想,其贡献虽比不上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尤其可贵的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实行的,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1] 《墨子·尚贤下》。
[2] 《墨子·鲁问》。
[3] 《墨子·所染》。
[4] 《墨子·经上》。
[5] 《墨子·经上》。
[6] 《墨子·耕柱》。
[7] 《墨子·修身》。
[8] 《墨子·兼爱》。
[9] 《墨子·非乐》。
[10] 《吕氏春秋·上德》。
[11] 《墨子·贵义》。
[12] 《墨子·鲁问》。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