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自考选考科心理学(一)资料十一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8:50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11章毕生发展

  有序的变化就是发展

  心理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①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②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③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

  广义:包含上面三个含义,研究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般来说,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

  毕生发展观点:

  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 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年龄阶段划分依据:

  1.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应该是划分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

  2.在划分心理年龄阶段时,既应该看到重点,又应该看到全面。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再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1.普遍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的社会影响、教育条件下,显示出阶段的顺序,第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2.可变性: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会形成一定的差距,再现出可变性。

  毕生发展的阶段及主要特征:

  1.产前期:生理的发展。

  2.乳儿期:1,生理的发展、适应环境、简单反射。

  3.婴幼儿:1-3,动作技巧、言语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身体的发展。

  4.儿童前期:3-6,自我意识、性别认同感、力量增加、创造力发展。

  5.儿童后期:6-12,运动技能、具体思维、书面语言、同伴关系、自我要概念和自尊的发展。

  6.青少年期:12-18,生理高速发展、生殖成熟、抽象思维、人格独立发展、建立两性关系。

  7.成年早期:18-45,职业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认知能力处于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扮演父母的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

  8.中年期:45-65,生理机能出现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能力下降、自我进行重新评价。

  9.老年期:65以上,生理机能、认知技能衰退,反应力减退、享受家庭生活、承担丧失亲人的痛苦、退休、重新适应生活。

  关键年龄: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最易形成,这段时期或阶段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时期。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强调内在的先天的因素:结构主义非常强调遗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行为主义,华生。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既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各种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 比较。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称作一个群体。优点:同时研究较大的样本,在较短的时间里收集较大量的数据资料,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

  2.纵向研究法: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优点:系统、详细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有利于提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与时间因素的对应关系。

  缺点:

  ①时间较长,被试流失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意义

  ②反复进行测查,会影响被试的情绪和态度,因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③时间长,经历社会变迁,因而环境变化引起变量增多,研究困难

  ④耗资较大,研究者极大的投入。

  3.群体序列研究法:(聚合交叉研究法):在同一时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优点: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儿童的身心发展

  新生儿条件反射特点:1.形成速度很慢。2.形成后,不稳定。3.不易分化。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动作的发展与个体的空间认知、概念形成、社会交往、自我中心化相关,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三个原则:1.由上到下。2.由内到外。3.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

  认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

  认知的特性: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认知成绩。

  感知觉: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感知觉开始的,然后学会了语言,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发展了高级的认知过程。

  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视觉。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和联系的工具,也是个体发展其他高级认知活动的。

  刚出生:能分辨语音刺激与其他声音刺激。

  9-12个月:说出第一个指示词

  18-24个月:出现双词话语

  3-4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的句子

  7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语言获得理论:

  1.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因素和后天的学习,认为儿童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从而获得了语言,比如在受到更多关注和强化的家庭里长大的儿童,比生活在语言贫乏的家庭中的儿童更能说,语言发展得更好。

  2.先天论: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语言获得装置,使儿童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声音,并抽取其中的语法规则,把它们转化生成他们内在的语法体系,这样就可创造出儿童从来没听到的新句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瑞士,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性提出:儿童认知四阶段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0-2,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特点: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左右,掌握守恒概念,可以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想象。特点:自我中心下降,克服片面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特征: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和完善。

  社会性发展: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1.依恋行为: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始于婴儿期,表现于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亲密的情感联系。追随行为属依恋行为,具有明显的适应性价值。早期认为:依恋产生是由于他们是食物的主要来源,满足基本需要。后来认为,依恋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它的形成是通过双方的相互强化完成的。

  2.性别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进行性别社会化。性别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与女的行为准则。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①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②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教师,同伴群体)

  3.道德判断的发展

  道德认知: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道德认知构成道德行为的必要前提,对道德行为起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皮亚杰: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儿童对惩罚的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

  规则认知特点:

  ①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

  ②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③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④从他律到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分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2-5,不顾规定,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②权威阶段:6-8,对外在权威尊敬和顺从。皮亚杰:道德的实在论: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大的人。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③可逆性阶段:8-10,思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可以改变的。意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富有社会性色彩。

  ④公正阶段:10-12,公正感和正义感是互敬和互惠的一个重要产物。抛弃父母的意见过程中获得的。由权威和遵从过渡到平等。道德观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皮亚杰:可逆性转变到公正主要因素是:利他主义因素。

  美。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

  采用开放式手段提示儿童道德的发展水平。用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72个10-26岁男孩,10年之久。于1969年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3个水平6个阶段理论。

  1.水平1: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

  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2.水平2: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阶段3:好孩子道德

  阶段4: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3.水平3: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

  阶段6: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12.13-18.19.20岁

  身体:身高、体重、第二特征、性的发育与成熟。

  心理:1.智力的发展:认知发展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个体不依赖于具体事物来进行运算和思考,能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验证假设。

  2.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从他人那里了解自我后主观化自我

  ②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情绪表现形式不再单一,但不能像成人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典型: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内心体验隐藏起来,在合适的情境下用带有表演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迫切需要能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情感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看重。与父母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

  成年期:20-65,典型特点: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成熟。

  成年初期:18.19-45,主要任务:求职与升学、婚恋与生育

  中年期:45-65,1.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2.中年危机:中年期是一个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折和冲突。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中年危机。

  老年期:65到死亡,基本特征是衰老:1.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2.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感到力不从心。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维能力减退3.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生理变化,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地位的改变及心理机能的变化,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但体验比较深刻。还有一个特点是持续的时间较长。4.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日本:十个特点: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容易乱猜疑,嫉妒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应变性差,适应力下降,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强。也有持续稳定的一面。5.面对死亡。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教育类自考选考科心理学(一)资料十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zl_jyl/9045.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选考科心理学(一)资料十一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8:50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11章毕生发展

  有序的变化就是发展

  心理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①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②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③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

  广义:包含上面三个含义,研究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狭义: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般来说,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

  毕生发展观点:

  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 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年龄阶段划分依据:

  1.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应该是划分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

  2.在划分心理年龄阶段时,既应该看到重点,又应该看到全面。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再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1.普遍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的社会影响、教育条件下,显示出阶段的顺序,第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2.可变性: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会形成一定的差距,再现出可变性。

  毕生发展的阶段及主要特征:

  1.产前期:生理的发展。

  2.乳儿期:1,生理的发展、适应环境、简单反射。

  3.婴幼儿:1-3,动作技巧、言语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身体的发展。

  4.儿童前期:3-6,自我意识、性别认同感、力量增加、创造力发展。

  5.儿童后期:6-12,运动技能、具体思维、书面语言、同伴关系、自我要概念和自尊的发展。

  6.青少年期:12-18,生理高速发展、生殖成熟、抽象思维、人格独立发展、建立两性关系。

  7.成年早期:18-45,职业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认知能力处于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扮演父母的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

  8.中年期:45-65,生理机能出现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能力下降、自我进行重新评价。

  9.老年期:65以上,生理机能、认知技能衰退,反应力减退、享受家庭生活、承担丧失亲人的痛苦、退休、重新适应生活。

  关键年龄: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最易形成,这段时期或阶段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时期。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强调内在的先天的因素:结构主义非常强调遗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行为主义,华生。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既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各种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法: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 比较。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称作一个群体。优点:同时研究较大的样本,在较短的时间里收集较大量的数据资料,省时,省力。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

  2.纵向研究法: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优点:系统、详细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有利于提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与时间因素的对应关系。

  缺点:

  ①时间较长,被试流失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意义

  ②反复进行测查,会影响被试的情绪和态度,因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③时间长,经历社会变迁,因而环境变化引起变量增多,研究困难

  ④耗资较大,研究者极大的投入。

  3.群体序列研究法:(聚合交叉研究法):在同一时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优点: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儿童的身心发展

  新生儿条件反射特点:1.形成速度很慢。2.形成后,不稳定。3.不易分化。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动作的发展与个体的空间认知、概念形成、社会交往、自我中心化相关,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三个原则:1.由上到下。2.由内到外。3.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

  认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

  认知的特性: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认知成绩。

  感知觉: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感知觉开始的,然后学会了语言,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发展了高级的认知过程。

  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视觉。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和联系的工具,也是个体发展其他高级认知活动的。

  刚出生:能分辨语音刺激与其他声音刺激。

  9-12个月:说出第一个指示词

  18-24个月:出现双词话语

  3-4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的句子

  7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语言获得理论:

  1.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因素和后天的学习,认为儿童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从而获得了语言,比如在受到更多关注和强化的家庭里长大的儿童,比生活在语言贫乏的家庭中的儿童更能说,语言发展得更好。

  2.先天论: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语言获得装置,使儿童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声音,并抽取其中的语法规则,把它们转化生成他们内在的语法体系,这样就可创造出儿童从来没听到的新句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瑞士,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性提出:儿童认知四阶段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0-2,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特点: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左右,掌握守恒概念,可以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想象。特点:自我中心下降,克服片面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特征: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和完善。

  社会性发展: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1.依恋行为: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始于婴儿期,表现于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亲密的情感联系。追随行为属依恋行为,具有明显的适应性价值。早期认为:依恋产生是由于他们是食物的主要来源,满足基本需要。后来认为,依恋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它的形成是通过双方的相互强化完成的。

  2.性别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进行性别社会化。性别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男与女的行为准则。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①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②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教师,同伴群体)

  3.道德判断的发展

  道德认知: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道德认知构成道德行为的必要前提,对道德行为起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皮亚杰: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儿童对惩罚的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

  规则认知特点:

  ①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

  ②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③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④从他律到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分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2-5,不顾规定,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②权威阶段:6-8,对外在权威尊敬和顺从。皮亚杰:道德的实在论: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大的人。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③可逆性阶段:8-10,思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可以改变的。意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富有社会性色彩。

  ④公正阶段:10-12,公正感和正义感是互敬和互惠的一个重要产物。抛弃父母的意见过程中获得的。由权威和遵从过渡到平等。道德观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皮亚杰:可逆性转变到公正主要因素是:利他主义因素。

  美。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

  采用开放式手段提示儿童道德的发展水平。用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72个10-26岁男孩,10年之久。于1969年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3个水平6个阶段理论。

  1.水平1: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

  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2.水平2: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阶段3:好孩子道德

  阶段4: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3.水平3: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

  阶段6: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12.13-18.19.20岁

  身体:身高、体重、第二特征、性的发育与成熟。

  心理:1.智力的发展:认知发展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个体不依赖于具体事物来进行运算和思考,能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验证假设。

  2.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从他人那里了解自我后主观化自我

  ②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情绪表现形式不再单一,但不能像成人情绪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典型: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内心体验隐藏起来,在合适的情境下用带有表演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迫切需要能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情感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看重。与父母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

  成年期:20-65,典型特点: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成熟。

  成年初期:18.19-45,主要任务:求职与升学、婚恋与生育

  中年期:45-65,1.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2.中年危机:中年期是一个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折和冲突。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中年危机。

  老年期:65到死亡,基本特征是衰老:1.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2.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感到力不从心。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维能力减退3.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生理变化,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地位的改变及心理机能的变化,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但体验比较深刻。还有一个特点是持续的时间较长。4.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日本:十个特点: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容易乱猜疑,嫉妒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应变性差,适应力下降,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强。也有持续稳定的一面。5.面对死亡。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