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三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8:48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三节 亲密关系
关系: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凯利1983)
亲密关系:当两个人彼此间的依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酬赏:个体从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被爱的感觉或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霍氏(1974)区分出了六类基本的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及服务。
成本:人际关系中所产生负性结果。
*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
自我揭露是增进亲密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让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自我揭露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评估性的。
描述性揭露指我们向他人透露有关自己的一些事实。如职业、住址等。
评估性揭露指透露个人的意见及感受。如自己喜欢某人、讨厌早起等。
*德勒加和格列拦克(1979)提出自我揭露的五方面作用:发泄、自我澄清、社会认可、社会控制、促进关系的发展。
只有当自我揭露以适当的速度与形式逐步进行时,它才能使人产生喜欢的感觉。
爱:又叫爱情,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鲁宾认为,恋爱时的想法包括三个方面:依附,关怀,信任及自我揭露。
凯宁研究发现恋爱时的感受:有强烈的幸福感(79%)及注意力难以集中(37%)。
爱的依恋过程理论:哈扎恩认为爱情中的依恋是幼年期对父母依恋的持续。
当情侣间的关系发生问题时,有四种主要处理方式:①向对方说明:说出问题,尽力去协调,努力改善彼此的关系。②忠诚等待:被动地等待,盼望关系随时间自然改善。③置之不理:与伴侣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不搭理对方,任凭关系继续恶化。④分手:离开情侣而结束关系。
弗洛姆认为爱的基本要素有: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沃尔斯特把爱情分为两类:狂热式爱情和友谊式爱情。
第四节 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合作的协商理论:由考默利达和契科夫提出。按照这一理论,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希望建立能产生最大期望结果的关系。最可能赢得胜利的联盟最有可能形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直接交往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测量法是用来测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
人际吸引是人们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基础。遵循着强化、联结和社会交换原则。
第8章 团体心理与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只是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作用及互动范围要小于群体,但与群体相比,团体对我们的影响更直接。
第一节 团体的基本特征
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答:①团体使个人心理上具有归属感。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③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总之,团体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而只是规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团体规范存在于一切领域中。
团体规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持团体的一致性。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③规范的负性作用。
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
凝聚力的决定因素:(1)正性力量。凝聚力最主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吸引;其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团体的作用所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2)负性力量。负性力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团体内的沟通使团体活动本身呈现出规律性,这些规律表现在:①发言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用;简单的口语行为成为决定领导者的重要因素。③沟通网络。
第二节 团体领导者
领导的主要作用是他的社会影响。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人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把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影响团体行为的人称为领导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团体的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这种方式的领导关心的是团体目标的达成—使团体成功地完成任务。他们给团体提供意见、建议与信息,并控制、塑造、指导与组织团体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社会型领导:他们着重于团体互动中的社会与情绪方面,看重团体的快乐与和谐,关心成员的心理与情绪,善用幽默化解紧张,并经常鼓舞团队的士气,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布莱克和莫顿用管理方格图的形式加以表现,该图以关心生产为横坐标,关心员工为纵坐标。管理方格图:(1,1)-无为而制式的管理;(1,9)-乡村俱乐部式管理;(9,1)-权威型管理;(9,9)-团队管理;
领导方式最典型的研究有两个:一是勒温(1939)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另一个是费德勒(1981)的权奕模型研究。
△◎费德勒模式:首先把领导者先分为工作领导和社会领导。那些以团体目标为重、不重视成员间关系的领导被称为工作取向领导者。其次,工作取向的领导者在很高或很低的控制情境中对增进团体生产率最有效。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对那些领导者有中度控制的情境最有效。所谓中度控制指领导者能与成员融洽相处但工作难度高,或者领导者不受欢迎但工作容易。
第三节 团体动力学
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有时他人的存在也起抑制作用,从而使个体的作业水平降低,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团体情境为什么会对个体的行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呢?查荣茨(1965)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明。在于任务类型,简单的促进;复杂的抑制。查荣茨(1965)提出:他人存在,可增加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起促进作用;但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增加反而会破坏其行为。
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决定于他人的人数、社会力量的强度与影响的直接性。
震脑术:奥斯本提出,还制定了震脑术的几个原则(①禁止批评他人;②鼓励自由想象;③鼓励多样化;④寻求整合与改进。)
社会懈怠:黎格曼把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对社会懈怠的解释?(为什么他人的存在有时会产生社会促进,而有时又会表现出社会懈怠呢?)拉坦纳对此作了说明。第一,他认为社会促进或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中;第二,认知过程也影响了社会懈怠;研究者认为增加个体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有助于社会懈怠的克服,哈肯期研究表明,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懈怠现象会降低。
团体极化: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这种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就是团体极化。
团体决策为什么会产生极化现象?系统解释由克罗特(1986)做出,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促理了这种冒险性:①团体责任分担,由于人多了,每个人的责任降低;②团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③成员的领导者冒险信息促进冒险;④竞争性的团体气氛鼓励冒险;⑤冒险体现价值的观念促进了冒险。
社会传染:1896年,黎朋指出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与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团体。即使当有的成员作了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仿效他。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
去个体化: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社会学家津巴度(1970)把群众中的上述现象称为去个体化,专指在群众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群体行为敏感度的增加。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个体匿名性和自我意识丧失所造成的。
第四节 从众与服从
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他成员行为相一致的现象。
团体压力可能是想象的,指个全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就会受到惩罚。
在缺乏实际依据的情况下,个体强烈地赞同别人的判断。这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①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他人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别人也许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依照别人的方式行事,我们可获得一些知识。②我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与此有关的主要是害怕偏离,害怕被他人视为偏离者是所有社会中均存在的一种基本的从众因素。我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异端,而希望与大多数人相同;我们希望团体喜欢我们,善待并接受我们。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包括团体因素和个体承诺两方面。(1)团体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团体凝聚力(因为凝聚力指的是所有使得人们觉得自己是团体一分子也愿间继续呆在团体内的力量总和,面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团体一致性和团体规模。(2)个体承诺。
服从:是在社会压力下个体所表现出的另一种不同于从众的行为反应。这种行为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服从的经典研究者:米尔格拉姆。
服从与从众一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服从还包括人们对团体规范的服从,当团体明确规定人们必须怎样做时,即使个体内心不愿决,但也不得不按团体的要求行事。
影响服从的因素:他人的权威性、奖励惩罚与威胁以及他人的期待等。
增加服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这种方法先使个体对较小的请求表示同意,一旦他同意较小的请求时,他就可能同意更大的请求,这就是所谓的“脚在门槛内”技巧。对这一技巧的有效性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解释认为人们一旦同意小要求,就对该主张产生参与感与承诺感。这些因素均可能使个体顺从未来大的要求。第二种解释认为这与个体自我形象的改变有关。接受小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及行动本身的态度,这种改变减少了他对以后类似行为的抗拒。有时,这种技巧反过来实施也有效,即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之后再提出一小的要求,也可使服从行为增加。“脚在门槛内”及其相反策略的差异:“脚在门槛内”的反策略要在大要求被拒绝后立即提出小要求才有效,也就说,两个要求必须要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而“脚在门槛内”效果要在两要求不那么接近时才发挥作用。
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与现实生活
第一节 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偏见来自于态度,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包含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与认知要素相联系的是刻板印象,它指人们对于某些团体或阶层所共有的信念。
偏见是与情感或评估要素有关的倾向性,这种对团体或个人的评估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
行为成分则体现歧视上。歧视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接纳或排斥依据他人所属的团体或种族等。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总是一起出现的,但三者却是互相独立的。
偏见是最具破坏性的社会态度。
团体冲突理论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偏见的产生与发展:(1)为什么产生偏见?团体冲突理论认为:当两个团体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冲突时,他们彼此对对方都有威胁,于是这两个团体间便产生敌意,并对对方产生负性评价。因此偏见是团体间实际冲突所无法避免的结果。我们可以降低它,但不能完全消除它,因为它是由一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引起的。(2)什么时候产生偏见?伯恩斯坦和克罗斯比的研究指出,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种利益却没有得到,并把自己与那些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起团体的对立。(3)怎样产生偏见?西尔斯(1981)等人的研究发现,与个人的威胁相比,整个种族的对立(黑人与白人)对偏见的形成有更大的影响力。
有关偏见的理论包括:团体冲突理论和社会学系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两个因素对偏见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①父母的榜样作用;②新闻媒介。
一般看来,社会学习理论对于什么是“适当的偏见”,什么是“正确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其他团体所表现出的反应及行为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霍夫兰德(1959)指出:说服的成功与否与情境有很大关系。
*在消除偏见方面发生影响的几个因素:①社会化的影响。需要了解与个体社会化过程紧密联系的个体发展史。②教育水平。人们通常认为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消除偏见。③直接接触。不同团体间的直接接触是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
性别的文化刻板印象:透过文化因素而使社会对男性与女性形成的不同意像,称为性别的文化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分两种:性别的文化刻板印象和性别的个人刻板印象。
*性别的个人刻板印象:指每个人对于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的个人信念。
性别的个人刻板印象的形成有两种途径:①人们在考虑性别时,通常都从描述两性的一般人格特质着手。②是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男性、女性形象。
*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发生作用的两个重要因素:①所了解的有关他人的信息量。②团体属性的突出程度。
*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1)首先,刻板印象首先是过分简化的,而且有时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2)刻板印象夸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别刻板印象可能使人们认为所有的男性都差不多,即使事实上男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也往往被忽视。(3)刻板印象的最后一个危险是,它经常被用来支持对某些团体的偏见与歧视。
男性与女性的差异:1974年,麦克比和杰克林出版了他们的著名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他们整合了数以百计的有关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的研究,最后确认性别差异仅存在于四个领域:①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②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③男性在空间直觉上优于女性;④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
第三节 健康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关心和支持。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周围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朋友、同事及集体和社区都是社会支持的来源。
论述:如何增进人的心理健康:(1)积极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人总是要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要适应环境,就要正确认识现实,不回避,并且积极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2)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能力、气质、性格。(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工作和社会活动能使个人与现实保持密切联系。从事职业性的工作对个人心理健康有极大的益处。工作能发挥一个人的创造力,表现出他的价值,使个人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感到自己被社会承认,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在管理、教育与犯罪问题上的应用
动机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最广泛的是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及期望理论。
△※简述: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层次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在管理中应强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设置目标进行激励,并通过满足低级需要和教育形成高级需要。
△※简述: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学者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一类叫激励因素。他发现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与产生不满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如公司的、管理、监督、工资等的改善,这种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还不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后者,如工作成就、受奖赏、负有责任等,则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目标效价指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概率指根据一个人的来判断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教育类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