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笔记 人格成因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7:55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谁起主导作用?就人格状态而言,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但就人格的不同成分来看,遗传、环境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异,因人而异。例如,人的气质、智力等成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人的性格、价值观等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探讨已持续很久。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会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于环境因素造成。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艾森克指出: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61,而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42;异卵双生子的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一0.17。在神经质方面也发现同样情况,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53,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38;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为0.11。弗洛德鲁斯等人于1980年对瑞典的12000名双生子做人格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关系数是+0.50,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和+0.23。这说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性。一项有关高中生的双生子研究,共有l700名学生施测了《加州心理调查表》(CPI),这一人格调查表包括18个分量表,其中有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结果仍旧是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相关高。20世纪8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对成年双生子的人格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1988),有些双生子是一起长大的,有些双生子则是分开抚养的,平均分开的时间是30年。结果是同卵双生子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评价遗传对人格的作用呢?遗传对人格有影响,但是遗传作用有多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一出生,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如家庭因素,大的如社会文化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 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了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吉姆族,生活以狞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这个社会的主体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历来就被人们所认可,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环境因素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话不无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1949年西蒙斯所著《亲子关系动力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拒绝、溺爱、过度保护、过度严格)及对人格所产生的后果。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小视窗
XYZ三种家庭教养模式
Kagiticihsi(1990)依据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独立一依赖"关系,归纳出了三种典型的家庭模式。
X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物质与情感上的关系都是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顺从,属于集体主义模式。如韩国与日本的母亲总是热心于保持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母亲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与孩子"焊接"起来,她们认为母子的亲密关系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家庭教养中,母亲总是力图创造一种"关系上的协调",但是她们却难于培养孩子的心理独立性。
Z型: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物质和情感上都是相互独立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独立,属于个人主义模式。如美国和加拿大的母亲认为母子间的分离与个体化是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所以,母亲尽力把自己与孩子分离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母亲在家庭关系中创设的是一种"个体上的协调"。但是,这也会带给双方情感上的孤独与失落。
Y型将上述两种模式辩证地综合在一起,强调在物质上的独立,在情感上的相互依赖。中国与土耳其的家庭近似这种模式。如土耳其的研究发现(Phalet&Claeys,1990),土耳其青年既忠于家庭,又注重本人才能的自我实现。在具有集体主义文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家庭人际关系可能向Y型转化。
四、早期童年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家们会如此看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作用呢?西方一些国家的调查发现,"母爱丧失"的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早期童年经验的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论,如早期经验对人格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永久性的吗?
我们认为,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其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其三,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一个著名的研究实例是,巴理(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这个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水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主食肉,没有蔬菜。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种生活环境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而特姆尼人生活在杂色灌木丛生地带,以农业为主,种田为生,居住环境固定。这种生活环境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服从、保守的人格特点。由此可见,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格的形成。另外,气温也会导致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频率提高。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关于自然物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这是研究者们已达成共识的结论。但是,二者是如何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这又是研究者们面临的新课题。人们试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各种问题。社会生物学做出了一些尝试,这个领域主要研究生物因素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教育类心理学学习笔记 人格成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