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2006年4月“环境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5:59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尽管有些只是部分被证实,但却为规划研究提供了组织的核心。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10.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了解一下):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11.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全球环境变化;②群体间暴力和犯罪;③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④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12.全球的环境心理学:①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这种问题;②各个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中国的环境心理学1996年成立环境心理学会。(14页的例子)
第二章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环境心理学通常遵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它的独特之处在于: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这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通常要消除的控制的因素。②应用多种方法。③更关注长期效应。④多学科方法的整合。
2.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
3.◎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他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4.◎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一项心理学实验通常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5.◎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6.对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需要考虑以下主要的几个问题:⑴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即一致性,同一个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否则就缺乏一致性,这种因变量是不可靠的。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有效的。⑶因变量的敏感性。
7.如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称为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另一类称为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8.额外变量即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在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因素保持恒定。
9.研究类型:根据研究的类型和所揭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等。描述性研究通常是在研究的初期,利用各种数据取样的技术,通过观察(主要是现场观察),客观的记录下一些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发生,它常常只能得到一些定性的结果。实验研究通常是改变一个或几个自变量,考察它们对因变量的因果效应。相关研究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变量来考察这些变量相互关联的程度,以及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预测。
10.实验进行的情境分为实验室情境(通常为模拟情境)和现场情境。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11.实验设计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是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能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实验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的充分和广泛。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总的说来,准实验设计在三点上不同于真实验设计:①有时对自变量(如被试特点的自变量)无法有意识地操纵;②不能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③无法按照随机取样原则抽取被试,也没有随机地把被试分配到各种实验处理中。
12.◎*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13.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①观察,即将所见所闻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公开场合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并不冒犯人的私密性。可以进行不打扰被试的观察,但过后要给予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观察中,可以利用录像、照相、录音等作为辅助手段,以期得到更为客观而准确的数据。使用观察法的一个特殊方面是观察人们行为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来构想他们的行为。②自我报告,是利用一些调查技术,让被试报告他们的行为、情绪等各种反应。如使用访谈、问卷、量表等来揭示人们外显行为及对环境的评价和感受。③档案检索,各个国家、机构和个人都有很多档案资料,这些会为分析事物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如把城市的气象资料,警察局的犯罪事件记录等作为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1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运用心理学研究中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其特点主要是,环境心理学中的自变量是其它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和消除的额外变量(潜在变量、控制变量)---环境。而且环境心理学研究往往使用多种方法,借鉴多种学科中的方法,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长期效应。
第三章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1.★☆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
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塞尔耶把生理反应叫做生理应激,拉扎勒斯又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做心理应激,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⑴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唤醒理论认为:①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②并且愉快与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③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④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⑵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刺激负荷理论认为,首先,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第三,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最后,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按刺激负荷理论的观点,负荷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出现。
⑶行为局限理论。行为局限理论中的“局限”是指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事。按照行为局限模型理论,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如不愉快),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根据行为局限理论,心理阻抗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让个体重新获取控制环境的能力,而是能对即将出现的、会限制行为的环境因素做出预测,并确定反应策略。
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通过“学习”认识到:对环境是无力改变的。因此,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
⑷适应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适应水平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和环境的改变运动。适应水平理论提出上述三种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①强度;②刺激的多样性;③刺激的模式。
沃尔维尔把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它指的是,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调整是指个体改变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让环境适合于个体的生存。
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刺激过载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局限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2.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3.具体来说,对于同一环境现象,不同的理论是如何解释的呢?现在就拿对于个人空间的需要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唤醒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刺激负荷理论则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因此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本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的个人空间。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环境应激理论则认为,当环境中的应激源过多时,为了避免各种应激源,个体就需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回避这些应激物。最后,生态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自然选择,以及具体环境决定的。
4.★☆试对几种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可以解释的东西却不能预测个体特征或行为。特殊性:只可以解释个体的差异不可以解释普遍现象。
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它们都能用于解释很多物理、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三中理论都可以预测当环境刺激不在最佳水平时,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它主要关注环境刺激对认知活动的限制,以及预测信息过载对行为的影响。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它能根据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水平,预知某种特殊水平刺激产生的影响。
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具有特殊性的理论,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环境应激理论具有较强的一般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推断环境中各种因素引起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对于某个刺激源引起的反应如何,以及个体应激反应的差异却难以解释。
行为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当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的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体的行为。
各种理论在解释环境—行为关系时,它们的分析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生态说是从群体水平上分析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的;刺激负荷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分析的;适应水平理论则是从个体差异的水平上来分析解释环境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5.◎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
6.◎中介变量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我们对周围环境事物距离和立体的知觉在视觉中的加工,有单眼和双眼的线索。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特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4.★简述环境知觉理论。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一可能性的判断。他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5.◎环境认知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6.◎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目前认知地图研究的直接渊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作,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并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
7.☆试述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⑴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⑶再认任务。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志的图片。⑷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8.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9.☆试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①人们的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为简单化。②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征。③除了减少、丢失某些成分,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即增加了环境中实际没有的成分。
10.简述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①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②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③在个体差异的诸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在总体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在认知地图准确性与完善性方面结果并不一致;在认知地图所包含的成分的数量上,表现出女性的认知地图中路径较男性少,标志则更多。
11.☆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对环境的认知地图的获得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另一是个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获得其认知地图。⑴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儿童是一种“自我中心参照系统”,他们不能区分自己所看到的和别人所看到的环境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具有了“部分协调的参照系统”和“操作协调的和等级整合的参照系统”。到了大约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标;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这些组块、群集再与其它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⑵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对于成年个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也会逐渐建立发展出认知地图。这个过程与上述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基本一致。不同在于成人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会利用出版的地图,帮助自己对环境的探索,从而有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
12.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其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关于表征的形式,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和陈述。环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在一起。目前通常将上述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即大多数环境信息也许通过命题储存在记忆中,但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命题网络很快构成模拟表象,而我们也许使用这种表象,而非命题网络来解决空间认知问题。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住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
13.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14.进寻路的情境特征: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度以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方向。
15.促进空间行为的方法。学习即对环境的探索经验,可以促进认知地图的形成和完善。如何改进老年人寻找路径的能力。老年被试到一陌生的老人护理院里,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对这一环境的熟悉过程是被人引导的个别参观;第二组以亲身参观同样的顺序看幻灯或电影,并同时可以参观这个环境的三组模型;第三组是控制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点。结果发现,前两组的被试的找路成绩好与控制组。这表明,探索、看照片、看模型这些空间学习,都可以促进空间行为及认知地图的获得。
16.在设计和放置指路地图时应遵循几个简单原则:⑴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⑵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系统,而常常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
17.认知地图和指路地图的异同。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还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而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第五章 气候与行为
1.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2.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认为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强度是指感觉刺激的绝对量;新奇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熟悉性。任何陌生的环境信息都要求更多的注意和认知活动参与,并且激活水平也更高。复杂性指环境信息的复杂程度。
3.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4.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
5.一些气候现象:①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它的发生周期大约为2~7年。②南方涛动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呈反位相的现象。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二者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表现,被合称为恩索(ENSO)现象。③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石油的大量使用和臭氧层的损耗而造成的。
6.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气候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气候决定论、气候可能论和气候概率论。⑴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⑵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⑶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7.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包括温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温度的物理成分就是指周围环境的实际温度。温度知觉的心理成分主要指对个体身体内部温度的知觉,也就是对核心温度或深度温度的知觉。
8.核心温度是指个体身体内部的温度知觉,应该在37℃左右。需要人体有一个防御和调节的机制,它能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来自动调节体温,使之与环境相适应。大脑中的视丘下部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9.在适度的高温环境中待的时间稍长一点,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害;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身体也会自动调节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叫做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10.任何引起适应机能发生改变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温度的感觉。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湿度和风力。
11.从心理不角度来看,最适温度,又称为有效温度,它是通过对湿度和温度共同作用带给人的舒适水平来测量的。
12.实验室研究主要通过测量一些变量,如反应时、行走速度、警觉性、记忆力和计算能力等来反映高温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①会影响智力任务的操作。②认为热不会妨碍操作行为,相反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实验室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因为任务的类型不同,以及和热环境接触的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
13.★☆简述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①唤醒可以解释某些热的影响作用,因为与热环境接触可能会提高唤醒水平,从而提高任务操作。②身体的核心温度受到破坏,妨碍了操作的进行。③热影响了个体的注意。④热影响到了知觉控制。总之,唤醒、核心温度、注意、知觉控制和适应水平都可以用于解释怎样对任务操作产生了影响。根据各种研究结果,一般来说,当温度低于4℃或高于32℃;或者风速大于7米/秒时,工作效率下降。而温度在11℃~25℃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15℃、20℃、25℃;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所以,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是最低的。
热与人际吸引: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也就是说高温减少人际吸引,特别是当热与拥挤相伴随时。贝尔和巴伦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提高人际吸引。
热与攻击行为:高温降低了攻击性。巴伦和贝尔用“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按照这个模型,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此时尽快消除不适感成为个体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4.冷与行为:如果长时间在冷环境中,可能会造成两种损伤:冻伤和体温降低。
15.海拔与行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的人都会通过深呼吸和加快呼吸速度,来弥补组织缺氧带来的氧气不足。在高海拔地区会导致很多生理的改变。高海拔对学习新任务的影响要大于回忆先前学过的肉容。
大气压对人的影响有哪些?(了解)很多研究发现大气压对人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增加了疾病的发生;二是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如对情绪的影响。第三类影响是对人行为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分裂行为和治安混乱,随天气和大气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大气压低伴随着高海拔和暴风天气,气压高则通常是晴朗的天气。
16.人体的知觉系统是如何觉察到风的?对风的知觉是涉及多个感觉道的。皮肤的知觉系统首先感受到风带来的压力,风是特别冷或热、湿或干,那么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也会觉察到。肌肉对风的抵抗可以觉察到风力的大小。在室内,观察被风吹动的树叶等可以了解到风力的大小。风声也是觉察风力大小的一个线索。关于风力大小的鉴定,人们常用的指标是蒲福风力等级。
第六章 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
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的居住空间超过四间的时候,其中应有两个获得日照。
2.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罗森塔尔称这种人为光饥饿者。光饥饿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在北欧或靠近极地地区,极夜出现的几个月里,人们情绪易低落,出现的症状与上面叙述的类似,由于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它们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3.最佳光环境: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到了晚上,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
全光谱日光灯对自然光的模拟,可以使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人更不易疲劳。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
4.颜色是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的产物,是个体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刺激的主观映象。
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颜色有三个心理特征分别与光的物理特征相对应。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波长相对应。饱和度与光纯度的物理特性相对应。明度与光的物理刺激强度相对应。强度是彩色和非彩色刺激的共同特性,而色调和纯度只有彩色刺激才有。
按人们的主观感觉,彩色可以分为暖色和冷色,前者指刺激性强引起皮层兴奋的红、橙、黄色;而冷色则指刺激性弱,引起皮层抑制的绿、蓝、紫色。
5.举例说明颜色如何影响行为?①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可使皮肤温度下降,使脉搏减少,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自杀人数下降。②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当犯人闹事以后就将其关进粉红色的禁闭室,10多分钟后,犯人就会打瞌睡。
③在墙或地毯色是亮米色的条件下,比起巧克力色来说,参观者的运动更多,停留的时间更短。④巴克的一个研究更能说明颜色对人的主观感受的影响。给家庭主妇试用不同颜色的颗粒状洗涤剂,当颗粒颜色从白色换成红色时,主妇的反应是这种洗涤剂使手变得粗糙了,烧手。当颗粒颜色从白色换成黄色时,主妇们大多抱怨洗不干净衣服。当白色换成蓝色时,洗涤剂效果很好。⑤医学方面的资料显示,病人房间的淡蓝色可使高烧病人情绪稳定,紫色使孕妇镇定,赭色则能帮助低血压的病人升高血压。当人们服用红色或桔黄色等暖色调药片时,疗效较好。⑥最理想的色彩莫过于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绿色和水与天的蓝色。它们是大脑皮层最适宜的刺激物,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调整,并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
6.一般居室色彩可概括为三大部分:一是对定内其他物品起衬托作用的大面积背景色,二是家具色彩反映出来的主体色;三是室内装饰和点缀的强调色。
一般讲,暖色系列的红、橙、黄、紫红等颜色给人以明朗、热烈的感觉。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颜色中会有一些“基本色”,如红黄蓝三原色,它们是和谐稳定的。还有人提出绿色也是一种基本色,认为它的稳定性、和谐感甚至超过红黄蓝三元色。白与黑也具有一定稳定性,而白与黑是饱和度为零的颜色。服装设计中颜色搭配应注意强烈、稳定的基本色只适于出现一种。
7.引起嗅觉的气味刺激主要是具有挥发性、可溶性的有机物质。有六类基本气味,依次为花香、果香、香料香、松脂香、焦臭、恶臭。香与臭是一种主观评价。柠檬香味能够增加销售额。臭味是使人感觉不好的,但香与臭并无明显的界限。天竺花香味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加速睡眠的作用。
第七章 噪音与行为
1.物体的振动使它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种波频率为20Hz~20000Hz时,人耳就能够听到,这就是声波。声波有频率、振幅和频谱三种物理属性。它们分别决定了声音的不同心理量或听觉属性。声波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周期性振动的次数,它决定了音高这一听觉属性。振幅是指声波的强度,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又称音强。频谱是指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声波合成的复合音,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质,即音色。由频率非常小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窄带音;由频率范围很大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称为宽带音。
2.☆什么是噪音?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量: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⑴音量90dB以上的声音造成的干扰,相当于一辆50英尺外的重型卡车行驶所产生的噪音带来的干扰。噪音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⑵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⑶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
以上三个变量能以任何形式组合,但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又不能控制时,造成的干扰是最大的。还有一些因素会增加人们对噪音的厌烦,这些因素是:当我们认为噪音是不必要的时候;当处在噪音环境中的人发现没有能力控制噪音时;听到噪音,并且知道它对健康有害时;发出的噪音引起恐惧感时;由于噪音而对周围环境的其它方面不满意时。
3.噪音种类:⑴交通噪音。由汽车、火车、飞机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具有两个特点:①存在十分广泛。汽车噪音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空中交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机场临近区域的噪音水平;火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是交通噪音的一种。②通常音量都很大。机场附近的噪音响度大约在75dB—95dB之间。⑵职业噪音。在工作场所中的噪音是第二个主要的噪音来源。职业噪音的第一特点是都为宽带噪音。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音量都很大。
4.☆噪音对健康的影响?⑴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⑵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噪音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使人的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长期在高分贝环境里工作的人,更容易患溃疡。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5.噪音对心理的影响。噪音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痿和情绪变化无常等。
6.☆噪音对操作的影响:⑴噪音呈现期的影响。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个体的操作行为是否受噪音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敏感程序不同、性格不同,受噪音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⑵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证明,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当个体有控制能力时,噪音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⑶噪音对儿童操作的影响。对于长期处入噪音环境中的儿童会引发长时间的应激,也会损伤其认知操作能力。⑷噪音影响的发生。①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么”。②噪音可能会削弱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和做出反应。③噪音使注意范围缩小的观点:注意范围缩小的表现,包括回忆与任务无关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存取信息的能力都减弱了。
7.噪音与利他行为:个体的助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要多。①噪音会导致消极情绪,所以噪音会影响到助人行为。②噪音分散了个体的部分注意力,因此,不能注意周转环境的细节和重要线索,对他人的需要也就“视而不见”了。
8.商业和工业场所噪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妨碍信息的传达。交谈声带来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噪音的振幅和频率决定的,而且也取决于交谈者和听者的距离。用交谈干扰水平作为评定可接受的交谈声的指标。
9.对噪音的控制:①噪音源要严加控制,不要让其超过影响的标准;②可以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上采用隔离、屏障等保护措施;③在居民区,邻里之间则主要应该是主动降低声响设备的音量;④通过变化家具摆设也可以削弱噪音;⑤产生一个“镜像声”,也可以消除噪音。
第八章 灾害、污染与行为
1.拉扎勒斯和科恩在1977年区分了三种引起应激的事件:一种称为日常烦恼,指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小事---每天的工作,上课等等;另外一种称为个人紧张性刺激,它指的是发生在个人层面上的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损失,包括失恋,失业,以及其他突然而严重的,需要人们作出很大努力去适应,而且会有许多人受到影响的事件。第三种紧张性刺激---灾害,无疑是最主要的环境刺激因素。
2.◎“自然”很容易定义,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引起,不受人类控制。例如飓风,龙卷风,海啸,地震,但是这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这些“风”或者事件并不总会造成损失。我们对自然灾难的定义包括极端的天气,即冷,热,龙卷风,暴风雪,冰暴,暴风,季风等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泥石流以及雪崩也都是自然灾害。
3.自然灾害的特征:突然;不可预测;不可控制;剧烈的;破坏力极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4.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危机效应、堤岸效应以及适应。◎危机效应指的是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堤岸效应是指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适应就像我们适应噪音和气味一样,我们也对威胁和灾难产生适应。
5.人格差异也会对我们知觉灾害产生影响。内控者认为他们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外控者则认为外部力量,如强者、政府、神控制着他们。另外一处人格特质与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有关,例如有人比较注意加高房屋、安装井泵、购买保险等,这种人格被称为“压抑型”。他们拒绝承认危险的存在,尽管从直觉上讲这类人会更加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6.★☆试述自然灾害的影响。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仅发生于那些对灾难的回忆挥之不去,以及以前就有心理问题的人;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关于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一种理论认为,每次经历强制性的念头,受害者都似乎重新经历了一次灾难。
7.霍布富尔提出资源保存理论,人们损失的资源以及降低资源损失的能力,将决定人们是否能经受压力。资源指的是一切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实质性的东西,包括金钱、社会家庭支持以及个人资源。损失资源或者资源受到损失的威胁会加剧应激,反之则会减轻压力。研究表明,资源的损失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理论可以很好地预测和解释自然灾害后的应激。
8.☆简述技术灾难的特点。⑴技术灾难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作用的产物,它通常是由人类的错误引起的。技术灾难的持续时间是不一定的,它们可能非常激烈而突然。⑵技术灾难可能使我们控制世界的感觉受到威胁。技术灾难是因为失去了我们本以为应该拥有的控制,它们动摇了我们将来继续保持对事物控制的信心。技术灾难会减弱我们对控制的感觉,从而导致应激。(3)技术灾难相对来说陌生一些,不常发生,但其潜在的影响却往往更加广泛。有些剧烈的技术灾难则没有明确的最低点。人为事故似乎不是这样,它可能引起更多的冲突,技术事故受害者可能会有更长期的痛苦。
9.技术灾难的影响:⑴当技术灾难影响的持续时间增加时,技术灾难和自然灾难之间就没什么不同了。⑵技术灾难的效果更加持久,复杂。⑶灾难的明显的后果是强制性念头和记忆。灾难的许多情绪影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也就是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强制性念头可能是灾难后果中最致命的方面,它还可能影响到人们寻求治疗和帮助。⑷除了引起应激,技术灾难还会引起刺激负荷过载,唤醒过度以及人们的行为受到局限等。
10.根据泄漏的场所区分了两种有毒泄漏:一种是工作泄漏,发生于工作场所;另一种发生在家里或附近。
11.有两种不同的与大楼有关的症状:一种是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另一种称为大楼综合症症状,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
12.一种相对新的污染是氡污染。氡是来自于铀沉淀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自然的产生,少量并没什么后果。
13.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取决于一系列物理和心理因素。但是我们往往根据气味和颜色来知觉空气污染,而有许多有毒的气体是无色无味的。
14.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不佳时,人们不愿意进行户外活动。研究还证实,空气污染会带来更多的敌意和攻击性行为,减少人们的互助行为。最后,空气污染还会引起心理问题,抑郁、易怒、焦虑都会出现。另外,有些精神疾病也与空气污染有关。
15.☆试述空气污染与行为的关系。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会影响人的反应时,双手的灵巧程度以及注意。严重的空气污染至少影响三种社会行为:娱乐行为、人际关系以及攻击。
16.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光化学烟雾、一氧化氮、粉尘、氢化合。我们由视觉、嗅觉,呼吸系统的不适而感觉到空气污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影响。
论述:比较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意图。(看前面的笔记总结)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1.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3.☆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
(一)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动物多会占据那些周围有食物源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领地,所以,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二)人类领地性,领地是由个体、家庭、相互作用的群体所控制的区域。虽然对人类领地性的定义各种各样,但无论哪种定义都提到领地具有排他性、控制功能和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人类领地性是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可分为三种形式: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会对它失去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主要领地的标记用的是能反映使用者征的一些记号。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人类领地性的功能:①保护、调整私密性。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艾德尼的研究发现,领地性行为有个体差异,有的人领地性行为表现的尤其强烈,还发现,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②组织功能。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领地个人化充分体现出来,当个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如到了新的办公室或新居的时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领地装扮的具有个人特色。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领地性可以支持和清楚地划分社会角色,调整人际关系并减少冲突的发生。③人类领地性的优先居住效应。人类领地性的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人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会更自信,做得更好。
4.☆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①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②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③拥有适当的个人领地对犯人也很重要。④住宅设计的领地性标记,可以使被盗的可能性减小。
5.个人空间一词最早由凯特兹于1937年在《Animal and Men》一书中提出。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了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霍尔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会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旆中;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
6.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⑴边界调整功能。☆边界调整功能是由奥尔特曼于1975年提出的,认为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⑵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平衡亲密程度模型是由阿盖尔和迪安提出的,埃罗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⑶保护功能。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个人空间的保护功能还体现在可以调整感觉输入,这其实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边界调整功能。这只适用于两个女性或异性间的交往;在两个男性间,亲密关系并不会使他们的互动距离减小。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⑷交往功能。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7.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①实验室止步法是让被试站着不动,另一人逐渐靠近他,当被试感觉到对方已经达到适当的距离时便要求停止。②在个人空间的研究中,投射和社会情境模拟是运用最广的方法。投射法是假设被试与剪影的相对距离反映了真实社会情境中的距离。③自然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研究者用摄像机或照相机拍下自然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并利用地上的砖、人行道上的区间等线索测量被试间的距离。
8.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⑴物理情境。物理空间的特征或结构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①个体对空间的利用情况反了他们对安全的需要程度。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坐着比站着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②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③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④建筑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人空间。⑵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①当异性在一起时,人际距离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②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③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⑶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①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②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③互动双方的合作情况也影响个人空间距离:处于合作状态,人际距离较近,④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个体差异:⑴文化和种族。霍尔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⑵性别。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⑶年龄。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⑷人格因素。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
9.斯基恩做了一个实验,给被试一系列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和主试的空间距离分别为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结果,被试在个人距离下的学习成绩最好。米勒按霍尔划分的四种人际距离,让学生分别在这四种距离下接受教师的传授,结果表明,亲密距离下的教学果好于其他三种情况。
对侵犯他人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受侵犯者的反应,事实上,侵犯者本身也会有很多体验。当实验人员距离泉30厘米时,与距离为150厘米和300厘米相比,使用喷泉的人数较少了。
10.☆简述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①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②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③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
第十章 拥挤
1.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2.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社会密度是由同一空间中人数的不同决定的,空间密度的变化是由于相同的人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决定的。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变化对个人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同。
3.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它与实际测量的密度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人的行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觉密度的影响,而不受实际密度的影响。
4.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是户外的密度。
5.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6.拥挤对动物生理的影响是有研究证据的。对在过分拥挤条件下生活的动物的尸体解剖表明,由于受到过分拥挤环境的压力,结果有明显生理损害的迹象。
7.拥挤对动物行为后果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有关拥挤对动物行为产生的影响最著名的是约翰B•卡尔霍恩用大鼠做的实验。卡尔霍恩把大鼠的这种极度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类似于大鼠这样的分裂行为。
8.☆什么是拥挤,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拥挤带来的是:混浊的空气,烦恼的嘈杂,紧张的情绪,这将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和危害。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拥挤对个体的影响:⑴对生理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还会出现手掌出等症状。⑵对情感的影响。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由于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总之,高密度对个人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⑶拥挤与疾病。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生活在高密度下的学生健康和情绪状态都很差。总结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假设结论:第一,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更多的消极情感,更高的生理唤醒;第二,高密度还会引发某些疾病。
9.☆试举例说明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人们对密度的主观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男性被试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被试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措施,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⑷拥挤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无论是动物研究还是人类研究都显示,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第一,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第二,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第三,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儿童),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10.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①拥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③高密度会阻碍被试对环境的认知。④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11.☆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⑵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⑶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⑷交通拥挤与出行。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12.☆举例说明怎样控制或消除拥挤带来的影响?(1)干预措施:①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2)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三种调节方法: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控制出生率也是减少拥挤的一个方法。一个熟悉的、有条不紊的环境比混乱、陌生的环境让人更感到宽敞;在同样的密度的情境中,与陌生人相处比与熟识的人相处更容易感到拥挤。
第十一章 环境设计
1.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2建筑与行为的关系的理论:⑴建筑决定论。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⑵建筑可能论。建筑可能论认为建筑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不同于建筑决定论的是,建筑可能论认为,人有选择和控制建筑环境的能力,不完全受建筑环境的支配。⑶建筑概率论。
3.☆☆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⑴私我。建筑内部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私密性的保护。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利用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私密性感受的一个方法是,减少或增加被别人看到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忽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⑵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设计过程中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不同用途的房间可以使用不同颜色。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⑶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是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⑷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⑸家具。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⑹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4.环境设计步骤:⑴计划。在计划阶段,设计者不仅要明确用户的具体需要,还要预测是否能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对于用户通常忽略的空气质量、噪音等因素,设计者在计划阶段也要考虑到。⑵选择设计方案。是把计划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设计出几个方案,最后在几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既符合用户经济水平、满足实际需要,又有利于用户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泽塞尔提出了一个螺旋模型,模拟了设计方案选择的过程。对于选择阶段提出的每个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次螺旋形的循环:首先检验最初的设想,然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再进行一次检验。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设计方案。①设计流程。设计周期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设计、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计划阶段也叫分析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的目标、限制和标准。设计阶段又叫综合阶段,主要是综合整理各种意见,确定设计思想。建造也是设计实现阶段,将设想的计划做成模型或草图,并进行修改。使用阶段是指建筑投入使用。最后的检验评估起到总结的作用,即根据最初的目标和使用意图拟定的标准和设计方案,以及用户使用后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吸取经验,了解不足,为将来的设计作补充。②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一般来说,作为设计者更偏重于关心建筑的风格、外形、质量,甚至历史价值;而用户则主要从自身的偏爱和建筑的风格来评价一个设计。解决设计者和用户间冲突最好的方法有:让用户参与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者训练专家对人的需要和关注更加敏感。模型和草图是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它可以直接明了地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也利于用户理解和提出看法。
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环境设计中的哪些方面?(从以上答)
第十二章 工作环境设计
1.具体来分析一下影响工作行为的一些物理环境,看看它们是怎样影响人的行为的。⑴房间。房间的面积应该足够大,满足在其中活动的需要。个体对房间大小的知觉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相同面积的房间,长方形的显得要比正方形的大;色彩明亮的房间要比色彩暗淡的房间显得更大、空间更宽敞;室内陈设过多会使房间显得狭小,就像摆放杂乱无序的房间比起井然有序的房间看起来要小一样。⑵室内陈设。房间里家具的陈设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它能促进交流、设置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合适的交往距离。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人际交往的类型起着决定的作用:室内家具的位置、室内家具陈设间的距离和装饰物的数量。奥斯蒙德提出了社会趋近和社会退缩两个别,分别表示环境促进或阻碍人们社会交往的程度。社会趋近的环境通常设计成有面对面的座位、可灵活移动的家具,它促进了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比较方便地聚在一起,如休息室、咖啡馆的设计。社会退缩的环境设计则恰恰相反,它的设计由于有固定的座位陈设而阻碍了人际交往,如购物中心和飞机场等。⑶噪音和音乐。当在一个噪音很强的环境中工作时,工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工作任务和处理噪音的干扰两方面。另有一些证据表明,在噪音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了许多。节奏轻快、平缓的音乐确实能提高生产效率。⑷照明。照明强度的适当增加可能会改善行为,但如果持续增强,行为的改变会越来越小,最后便无变化了。这是因为视觉对光的敏感性降低了,行为的改变也可以通过改变任务本身的视觉特征来完成。⑸窗户。在没有窗户的房间,可以使用一些自然风景画来装饰。面积越小的房间,窗户显得越重要。窗户对保护私密性也很重要。通过窗户投射进来的自然光会给房间增加舒适感。窗户还是气候和时间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窗户与自然界的视觉接触是更重要的。⑹小群体生态学。人们对座位的选择可以表明他们是希望与人交往还是希望自己独处。如果一个人选择坐在一张书桌的中间位置,说明他不希望和别人共用一张桌子,而希望独自安静的学习;如果一个人选择坐在书桌的一端,往往表示他愿意和别人共用一张桌子,也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①双方处于竞争关系,会选择面对面而坐;②双方在某个任务中是合作关系,他们往往会并肩而坐;③性别的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肩并肩而坐。在实际交谈中这种坐法并不受欢迎。④在交谈中,当无法实现面对面交流时,人们才会选择肩并肩的坐法。对于使用同一张桌子的群体,每个人的地位和他所坐的位置之间有一定关系。
2.物理因素对工厂工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噪音和照明等方面。引起工人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室内的温度太热或太冷。对工作场所的温度是否满意与工人能否自己控制温度有关系。
研究表明,虽然工人们喜欢在工作时听音乐,但是音乐对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噪音的处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在工作环境的设计中,要考虑噪音的控制和隔离。
3.过高或过低的唤起水平与任务操作的好坏有关系,适度地唤起可以引发最好的任务操作,此时的唤起水平称为“最佳唤起水平”。
4.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场所的关系: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环境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对工作满意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安全和舒适等因素,他把这些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人产生不满意,但是最佳的工作环境也不一定会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5.☆简述开放式办公室的优缺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开放式办公室。开放式办公室是一间没有严密隔墙的大房间,它用各种帘、幕、屏风或花木充当屏障,所有的人,包括上下级之间都是用自然美化的盆景或书架、家具来分隔,所以,开放式办公室没有任何视觉或听觉上的私密性可言。优点:①如果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适当,工作任务难度适中,那么开放式办公室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合作性和工作的满意度。②开放式办公室减少了上下级间心理上的隔阂,一些雇员感到工作更容易完成。③开放式办公室可以灵活布置,成本低,易清洁,容易培养人际合作和加强相互交流。缺点:雇员的满意度和动机都下降。抱怨最多的是缺少私密性和噪音大以及互相间的干扰。
6.办公室—地位的象征和领地的作用。办公室是使用者地位的象征。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通常其办公室空间更大,并占据好的位置,有好的窗户设计和室内设计,以及高质量的办公家具和高档装修。在办公环境中,桌子是划分个人领地的一种有效工具。大学教授多数喜欢靠近门边坐;而政府办公室和商业界领导者的办公室则喜欢把桌椅对门而放。
7.办公环境与沟通。办公环境的设计既要保护个体的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要便于人们的交往、沟通。方便沟通是办公室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工作中,有三种面对面的交流十分重要:协作、非正式沟通和激发性沟通。⑴协作是为了协调不同部门间或群体间的工作,相互交流信息的一种正式沟通。⑵非正式沟通一般是在某个场合进行,它的内容包括个体工作方面的有关信息,常发生在走廊相遇或在午餐时进行。⑶激发性沟通能够促进新观点或创造性思维产生,经常与工作群体外的人进行非正式的接触,可以增强激发性沟通。
工作中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更有效,它和职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密切关系;如果这些可以进行非正式沟通的场所设计的合适,它可以促进职员间的合作和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休息室虽然是进行沟通的最好的场所,必须要有以下几种陈设才能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他们分别是:首先,休息室要备有饮水机、自动贩卖机等设置;其次,休息室要能让人们可以自由走动,也就是说要足够大;最后,休息室的座位应该舒适,才可以促进职员的沟通。
⑷现代化电子办公室。
☆举例说明设计办公室环境应该考虑的因素。
第十三章 学习环境设计
1.☆学校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设计中应该注意什么?
⑴物理环境。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学习环境中的空气、光线、色彩、温度、声音和建筑材料。①教室里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②用脑时需要有适当的光线强度。③并保持用脑环境温度适宜,可以提高大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⑵各种教学设施。
2.传统教室空间的排列方式是秧田式的,这种方式适合于教室的影响处于主要支配地位。教室桌椅可以采用马蹄形设计,或者矩形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马蹄形排列适合于师生交往比较多的活动;矩形排列适合于要学生互相讨论的活动。
坐在教室中间位置的学生普遍得高分,随着座位偏离教室中心位置,学生的分数也逐渐下降。不同学生的座位选择与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和在班级中的地位有关。
3.开放式教室有什么优缺点?开放式教室是一种无隔墙、无房门的教室,通常是把教室分成若干兴趣区,教学活动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优点:①在开放型教室里,学生的个人空间需要得到满足,师生间的交往增多,而且建造开放型教室廉价,清扫、维修也比较方便。②开放型教室的灵活性和相对的自由,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提高学习动机。缺点:①两个主要问题是无关干扰较多。②教师认为私密性得不到保护。③学生用在相互交往上的时间要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总之,现有的研究结果似乎都表明开放型教室噪音大、无关干扰多,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而言,是弊大于利。
4.传统式操场包括秋千、滑梯、单杠和鞍马等一些大家熟悉的设施。
现代式操场包括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还增加了很多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如喷泉、沙滩等。冒险式操场也被称作“垃圾操场”,这种操场一般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让儿童在广阔的区域上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种植花草或改变自然景观;也提供给儿童一些设施,但都是非常规的,如轮胎、胶合板、泥土山、挖掘工具、画笔和燃料等。
学前儿童多选择在传统式操场上活动,年龄在6~13岁的学龄儿童更多的是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
5.图书馆的设计: ⑴图书馆的多重的功能。在大学图书馆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区和阅读区的设计,因为很多设计不是过度使用仅有的面积,就是利用的不够,浪费了资源。要改变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浪费现象,应该把学习区和阅读区设置在学校的其他区域,而图书馆则专门用来储藏图书和一些学习材料。但图书馆的这种设计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并且这种设计十分的不方便。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完成学校作业的地方。
⑵照明。照明是图书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光照过强或过弱对于读者阅读学习都是不利的。如果光照条件适宜,可以改善人们的体验和表现。在图书馆中可采用透光、反光、散射光来改善光环境,创造最佳的读者视觉环境。在研究图书馆的光照环境时,窗户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⑶材料和质地。图书馆在装饰时要整洁、典雅、自然、和谐,使读者感到在其中读书是一种享受。
⑷听觉环境。一个安静或伴有轻松舒缓音乐的环境可使读者有一个好的心情。应注意图书馆的选址,读者的分流与管理这些影响听觉环境的因素。
⑸图书馆内的方位和路标提示。图书馆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帮助读者弄清方位,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关图书馆方位的信息。设计只标关键的方位,减少了过于细节的路标指示。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方位设计,应该能让进入该馆的读者感到对环境有控制的能力,路标设计的好坏,不仅方便了读者,同时也能使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6.当人们看完一个展厅后,他们通常会出门向右转,到另一个展厅继续参观。这种现象被称作“出口偏爱”。
7.☆什么叫博物馆疲劳?试举例说明在设计中怎样避免?
博物馆疲劳:罗宾逊认为博物馆疲劳是每一个到过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过的普遍体验,他提出,导致博物馆疲劳不仅是由于体力上的疲倦,更主要的是由于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造成的。是由于心理上的饱和、厌倦,再加上身体上的疲劳造成的。
可采取“中断性参观”解决博物馆疲劳。它指的是在展品呈现中格调的改变,如在一个油画展中,可以在其间陈列一些雕刻作品,或者减少展品的数量。因为对艺术爱好者来说,一小部分展品就足以占据他们的注意广度和让他们满足了。“认知休息”可以让参观者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事物上,并且可以使长时间对相似刺激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得到放松,这会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
第十四章 居住环境设计
1.人们对住宅的一般要求可以概述如下:⑴个人空间;居住环境的高密度使人产生紧张,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淡漠,因为个体缺少了私密性。⑵房屋外部因素;安全、邻里的交往、疾病,居住环境设计应给人们提供社交活动的场所。⑶房屋内部因素:环境心理学家就房屋的颜色、照明、家具摆设等内部因素进行研究。房间的布局、造型、色彩应该坚持整体到局部,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原则。
2.公寓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⑴安全性。公共住宅区的大小与犯罪率无关,但建筑物的高度与犯罪率关系密切。楼层越高,犯罪率也越高。首先,高层公寓居住的人更多,很难辨认混入住宅楼进行犯罪活动的陌生人。其次,高层公寓便于作案,缺乏防御空间。例如,楼道、走廊尽头和电梯里都成为罪犯作案的最佳场所。公共住宅的建筑设计要考虑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将防范最薄弱的地方,设计得更加开敞,增加可见度。⑵孤独。住在高层公寓里,居民间感情上的交流太少。高层单元住宅大多数都没有给人们提供社交或谈话的场所。可设计一个公共活动区。
3.举例说明学生宿舍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学生宿舍的设计,减少拥挤感是最关键的问题,私密性也是宿舍设计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高层楼房的一些问题在学生宿舍设计中同样存在。
在设计规划学生宿舍时,尽量避免设计过高的楼层,每层楼的宿舍数量也不要太多,还要考虑留给学生自己布置宿舍的空间。虽然拥挤和噪音问题是学生宿舍最难解决和克服的问题,但是在设计中可以利用照明、色彩等缓和这类问题的严重程度。
4.可防范空间的概念是由纽曼提出的,它有两个特点:①可防范空间是个体可以感知和可以防范的领域。②具有监视作用。平面布局和门窗设计应该使居民可以从室内就能观察到户外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5.别墅的设计:⑴外部设计。别墅建在郊外,郊区化可以说是别墅的特点。私人住宅的隐蔽性比公共住宅要好。在隐蔽性和安全性二者间是很难取得平衡的。⑵内部设计。对于别墅内部,最重要的问题是家庭成员占有房间的空间大小。私人住宅的主人特别重视房屋的前部和客厅,他们喜欢用醒目的标志来装饰这些地方。卧室的设计不但要舒适,还应该有私密性的保护,例如限制客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侵入。住宅的卧室和厨房也许是真正反映主人生活的地方,而卧室通常都不会让外人进入。
6.☆设计一个健康的居室环境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⑴注意居室光线。住宅设计要注意采光。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科学地利用非自然光。⑵利用居室色彩。居室色彩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利用暖色(如红、橙、黄色)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增加新陈代谢;利用冷色(如蓝色、绿色)来抑制与缓和精神紧张,安定情绪,控制暴躁,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七色中对人体最有益的是绿色。绿色对人体神经系统、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能使人消除疲劳,改善机体机能,减慢血流,松弛神经,在居室内应多采用。⑶预防噪音污染。一种办法是设置窗帘,二是在居室周围多种些树木,临街的窗户上加双层窗或密封窗,再就是宜选用木制家具,可以吸收噪音。
7.不少心理学家从两方面说明老年人心理活动的特点,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性格变得狭隘、多疑、固执、刻板、情感淡漠,有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等等;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老年人的智慧增加,理解能力增强,遇事多深思熟虑。
8.我国老年人的个性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孤独感、焦虑感、活动性减退、适应性减退、爱回忆往事、喜欢舒适与安全。
9.老年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的要求有:①由于生活时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②由生活空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这个变化主要表现为活动空间范围缩小,并以家庭为生活的主要空间。③因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10.☆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⑴老年人居室的朝向、采光和通风。老年人居室应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景致,以及最好是朝向花园、大街或住宅的院落。室内通风要确保空气新鲜,减少疾病和有利于创造冬暖夏凉的室内小气候。⑵地面选择。选择摩擦力大而且潮湿情况下也不会滑的材料。室内地面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减少出现高差,不可避免时可以用坡道来过渡。楼梯及坡道上下两端的地面上应有明显的提示作为警告。提示可以用彩色作标记,也可以用地面材料纹理的改变做标记。⑶门和窗的设计要求。老年人住宅的门必须保证容易开关,并且便于使用轮椅或其它助行器械的老人通过。最好不要有门坎。窗台的高度不能太高。
11.☆老年室外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①老年人的能力和爱好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室外空间场所应该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社会交往的机会。②室外场所与室内空间相比实际使用率相对较低,因而很难满足个别特殊需要。③室外空间环境在舒适、安全性等方面,能延续以往生活习惯的设施和空间环境,这些要求都给设计带来了复杂性。
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①在户外环境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体能力,为老人提供一个优美、安全的室外环境。②户外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无障碍性。③老年人对安全感也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要求。
⑴供老年人社会交往使用的室外场所。社交场所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和方便舒适,它的位置常出现在建筑物的出入口,步行道的交汇点和日常使用频繁的街区服务设施附近空间。⑵供老年人健身锻炼的室外场所设计。为体弱者提供方便和安全,步行、晒太阳和观赏花草是老年人普遍爱好、合适和易行的活动。⑶供老年人从室内观赏的室外环境。从室内观赏室外活动和自然景色最受老年人的欢迎。室内外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联系,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参与的愿望。⑷室外座椅和桌子的设计。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⑸室外照明设计。室外照明的重点区域一般在建筑物的出口,停车场以及由台阶、斜坡等地势变化的危险地段。⑹道路。道路应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路线。⑺出入口。对于出入口不要管理得太具庄严性及排斥性,要让老人可以自在的在此聚集。⑻边界。为避免老人的隔离封闭感,宜采用不隔绝视线的方式,如自然地形、植物、矮墙等,形成一个舒畅、开放、亲切的环境。
12.中国老年居住设施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⑴独立单元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指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和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一个整体住宅单元。⑵以健康老人为主的集体生活养老院;⑶以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主的护理院;⑷托养所——老幼同住。
第十五章 公共环境设计
1.医学上把这种环境、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医疗机理,称为临床环境医学。
2.环境心理学对医院设计的指导作用:①医院选址应注意恰当的交通条件。②医院入口及外部环境要体现安定、平静的氛围,要有明显的导向。③环境设计应是宽敞、简洁,以避免诱发病人烦躁不安的情绪。④应为病人创造信赖、舒适的住院环境。医院建筑环境的一体性,它的各个部分都贯穿着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病人在医院中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有序的空间和时间的移动,即按就医的功能层次有序的排列,有很强的序列性。如果这种序列性过程因为环境设计因素出现了重叠的行为,如往返、重复、交叉,就会造成连贯的功能被间断,引起人流的混乱,环境的无序,病人在其中容易产生心境恶化,不利于治疗。
3.医院里的噪音会影响病人和医生的抑郁水平和行为。噪音会使手术后病人的疼痛感增强,对护士的护理工作也有消极影响。医院应该具有良好的隔音设计。
4.护士站的位置应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要求迅速地做出反应和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
5.绿化对医院的重要性:①绿化在医院这个人造环境中提供了自然环境,通过绿化起到调节的作用。②环境绿化还能起到防尘、消声、过滤细菌、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的作用,使人心境平和、安定。
6.医院的颜色及标志设计:①传统医院的白色世界容易给人以气氛冷漠的感觉,为了创造适宜的生活气氛和视觉景观,应该采用一些淡雅、柔和的色调,以便使人情绪平和。②绝对应该避免的是黑色之类暗重的深色,以免引起低落、压抑的情绪。标志是不可缺少的。
7.针对来防者的设计:探访者实际代替护理人员做了许多照顾病人的工作,如给病人喂饭、喂水;帮病人调整睡姿;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等。
8.精神病院设计:精神病院的环境设计既要有利于社会交往又要有一定限制。住在套间中的病人表现得更警觉,但和别的病人的接触相对其他设计要多;住传统式病房的病人不合理行为表现得更多,套间设计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9.☆试述环境心理学对监狱设计的启示。
监狱的设计不同于医院和其他公共建筑,因为监狱的设计要实现两个目的:把犯人与社会隔离;限制犯人间的交往。
①满足个人空间和隐私的需要对犯人同样很重要。关押在单身牢房和低密度空间的犯人,比居住在高密度牢房的犯人自我控制意识更强。②监狱设计中也要注意噪音、照明、气味和温度等因素。现代的监狱设计上的特点:首先,现代的监狱设计更人性化,例如用自然隔离带代替原来的岗亭;其次,通过提供更多地单人牢房,满足犯人私密性的需要。新的监狱把窗户设计得狭窄一些,取消铁栅栏。
10.☆步行街怎样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
步行街的设计最好避免有车辆通过,噪音不要太大,而且最好不要建在治安混乱的市区,多增加一些自然景观的元素。总的来说,步行街的设计就是要方便人们行走,减少机动车的噪音污染。
在步行街人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习惯,那就是喜欢选择走直接的、没有障碍物的捷径。普瑞瑟归纳了步行街上各种因素带给步行者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因素称为“摩擦- 一致模型”。摩擦指步行街上人流的相互阻碍,一致指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共同带给你的影响,如其他人的步行速度会影响你的步行速度。
了解一些关于步行街上人们走动的规律或行为习惯,对于更好的设计步行街有几方面好处。一方面可以知道人们通常习惯以怎样的方式穿过购物区,这有助于设计出最理想的购物商场和布置最合理的步行街商店。另外,可以让阻挡人们行走的障碍减少到最小,让步行者可以通过最短、最直接的路线到达目的地。
11.商场环境的布置。各层经营内容的决定应遵循自上而下,客流量依次减少的原则。
12.为儿童设计的娱乐设施,除了可以开发儿童的创造性外,最主要的是要安全。
13.对动物园的设计应该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①不能太过分强调它的“教育”功能。②动物园的设计也不能一点都不考虑教育的作用,只注重消遣。
国外研究者提出,动物园的设计形式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设计多出现在18世纪中期,把动物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第二代是我们现在在大多数动物园可以看到的,用铁栏杆把动物围在一个区域里;第三代是模拟自然情境,让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第十六章 旅游与环境
1.自然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柔和、易变化、浑圆一体和不确定.②自然环境的刺激强度有较大的变化范围。③自然环境多变,包含着不断运动的物质,如云、水、树木和日月等。
自然环境是指非人为的各种自然条件,它不是人类活动和干预的产物。
人们在休闲的时候,都喜欢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向往体验野外生活。人们对自然的憧憬是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的。
人类对自然景色的反应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双重作用的结果。对自然环境的偏爱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时代主流的影响。
人们都喜爱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寻找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奇体验和意外的收获。卡普兰把它称为“绿色体验”。自然环境的体验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和应激水平,增加积极的情绪,还有利于病情的康复。汉蒂认为绿色经历是个体的一种本能需要。
2.☆试述人们偏爱的自然景观具有哪些物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⑴自然景观的物理特点。广阔的牧场、生长茂盛的森林受人们喜爱的程度更高,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树林的大小和密度都会影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程度。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数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井然有序的自然环境更具有吸引力。自然环境中如果有水,或者有一些险峻的景观及水的清澈程度和气味也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某些悦耳动听的声音也会增加自然环境的吸引力。年龄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与青年人和中年人相比,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很少受自然景色是否有人为痕迹的影响;青年人和中年人则表现出十分不喜欢自然环境中的人为部分;老年人对人工环境的排斥不像青年人和中年人那样强烈,但是喜爱程度远远不如儿童。
⑵自然环境的心理特征。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在环境本来具有的个别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观上,起到了一个调节、综合的中介作用。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是指它的调整特性。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都市环境的评价中都产生了作用。人们对复杂的、新颖的、变化的和具有神秘性的景色有特别的偏爱,可以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环境美学的反应模型,这个模型中有四个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它们是:一致性、清晰度、复杂性和神秘性。一致性和复杂性是即刻就能看到的特征。一致性是指景色被组织和结合为一个整体。一致性越强,受喜爱的程度越高。复杂性反映了环境中因素的数量和变化。只要复杂程度不是太高,那么与一致性相似,越复杂的景色越受喜爱。清晰度和神秘性是游客在奖来的参观中有可能体验到的。清晰度指环境是否容易看清楚,能否让人迷失方向,清晰度越高的环境越受喜爱。神秘性是指环境中包含许多未知的信息,个体通过不断地探索这些未知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
3.野外游客的特点:纯粹者在自然环境中独处的愿望更强烈,并且对自然环境的垃圾、露营者丢弃的废物等感到特别厌恶和敏感。
4.旅游环境承载力:野生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反映了由可得到的资源(如食物、水和遮蔽场所)决定的某个环境中,某种生物能够生存的最大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指环境在遭到不利影响前所能容纳的最多人数。
5.公共土地管理者把野外环境中的过度拥挤现象称为“绿色锁结”。随着旅游者的增多,绿色锁结现象可能会不断的恶化。可以通过限制旅游人数减轻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6.野外旅游环境的设计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就是游客增多对野外环境产生的破坏。游客乱扔的垃圾,汽车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另一个问题是通往自然旅游区的交通问题。要让游客能够方便地到达自然风景区,就需要开通一些道路。结果是破坏自然环境的原始景色。
第十七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对环境负性结果持续的、一般的评价。规律:人们对环境恶化程度的认知和专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更高或更低。如果人们把环境的恶化看作是不可控制的,具有毁灭性的,难预知的,可怕的,并会殃及到下一代的,那么,人们的评价水平会偏高,如对原子能危险的评价。如果恶化被认为是可控制的,不会导致全球性灾难的,易克服的,不会影响下一代的,那么评价水平就会偏低。
2.◎社会两难:它指的是个人即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
3.☆什么叫做先行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先行策略指在行为改变之前采取的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态度的改变,即改变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和反应。方法如下:⑴态度改变和教育。说服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方法。还可通过媒体战役,或使用扩散信息的方法来影响对环境的态度。⑵承诺。让人们做出保护能源的承诺,可有效地落实到具体行为上。⑶榜样。榜样呈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被试希望和榜样一样得到奖励。⑷提示。提示是指信息的暗示,可用于影响保护环境的行为。榜样可以看作是提示的一种。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提示,可以通过媒体提示人们有节制地使用能源。
4.☆什么叫做随后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随后或结果干预是在已发生的行为之后进行干预。随后策略包括强化和反馈,也包括的改变和技术的革新。⑴强化与惩罚。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使用奖励——当个人采取环境保护行为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负强化是为了消除不好的行为,如惩罚就是在不期望的行为后伴随一个不喜欢的结果。⑵反馈。环境反馈是提供行为的结果。通常,能源使用的反馈方法是把当前与过去的相同时期作对比。由于反馈起了一定的强化作用,所以也可以属于强化的方法。最省钱的反馈方法是自我监督,换句话说就是教给人们怎样看测量仪表,鼓励他们定期去检查。⑶和技术革新。通过改进技术,制定规则或建立制度可以挽救能源。
5.☆从改变行为入手,有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垃圾?
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就是说,在一个有垃圾的地方容易产生更多地垃圾。减少这种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先行干和随后策略。①先行干预。许多实验使用提示和暗示作为禁止乱扔垃圾的先行策略。先行干预的方法还包括呈现榜样和适当设置垃圾箱。②随后策略。当有垃圾扔进去时会发出“谢谢”的声音,结果人们很少乱扔垃圾。如果运用得当,强化对减少乱扔垃圾行为十分有效,它更容易引发人们清扫肮脏环境的行为。“荣誉制度”的方法来减少乱扔垃圾现象,规定,如果游客捡满一袋废弃物并填写一张有姓名和住址的卡片,就有机会获得25美分的奖励(通过邮寄),一部分人还有可能赢得一笔更大的奖金。
6.☆举例说明怎样减少故意破坏行为?故意破坏行为可以定义为“故意或恶意破坏、损坏、毁坏公有或私有财产”。和没有采取保护资源的措施或无意的乱扔垃圾不同,故意破坏行为是有意的。
故意破坏行为又分为几个类型:为了不法获取某件物品(偷窃、掠取);属于意识上的问题(引起对自己或某个问题的关注);报复性的(目的在于报复);当作消遣(打发无聊),以及恶意破坏(宣泄不满和愤怒,常发生在公共设施上)等。
与“垃圾产生垃圾”相似,①人为破坏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些人认为这很有趣,所以乱涂乱画或其他被损坏的场所更容易成为其他人涂鸦和损坏的目标。要想减少人为破坏,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首先要做的事,是尽快清理已涂画的字迹。②人力破坏一般和个体的心理或社会背景有联系。③故意破行为也可能因为经济需要导致,或由于疏忽,以及事业、学业上的挫折引起。巴伦和费尔曾提出故意破坏行为产生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式解释了什么情况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这个模式提出:社会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认为应该公平地对待别人,自己也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当事实不符合公平原则时,人就会变得怒,并试图寻找一种平衡。④只有当个体自己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并且没有能力调节时,才会导致故意破坏行为。增强自我调节,减少不公平感,或者二者结合也许是减少故意破坏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教育类2006年4月“环境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zl_jyl/3776.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2006年4月“环境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5:59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心理学中讨论的主要为物理环境。
2.生存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及自然发展的趋势,即种类越繁多,系统就越稳定。
3.◆◇★☆普罗夏斯基更加明确地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4.★☆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相关学科的渊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海克尔的生态学;派克的人类生态学。
6.★☆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7.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勒温认为个体关于环境的信念,即心理表征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实际存在的环境的影响更多。
8.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这个工作站运转了25年,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情景中真实人物生活的信息。研究整个社区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强调物理情境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心理学逐渐成形。
9.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美国医院联合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1981年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尽管有些只是部分被证实,但却为规划研究提供了组织的核心。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10.最近这些年,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了解一下):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11.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全球环境变化;②群体间暴力和犯罪;③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④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12.全球的环境心理学:①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这种问题;②各个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中国的环境心理学1996年成立环境心理学会。(14页的例子)
第二章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环境心理学通常遵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它的独特之处在于: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这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通常要消除的控制的因素。②应用多种方法。③更关注长期效应。④多学科方法的整合。
2.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
3.◎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他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4.◎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一项心理学实验通常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5.◎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6.对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需要考虑以下主要的几个问题:⑴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即一致性,同一个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否则就缺乏一致性,这种因变量是不可靠的。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有效的。⑶因变量的敏感性。
7.如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称为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另一类称为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8.额外变量即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在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因素保持恒定。
9.研究类型:根据研究的类型和所揭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等。描述性研究通常是在研究的初期,利用各种数据取样的技术,通过观察(主要是现场观察),客观的记录下一些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发生,它常常只能得到一些定性的结果。实验研究通常是改变一个或几个自变量,考察它们对因变量的因果效应。相关研究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变量来考察这些变量相互关联的程度,以及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预测。
10.实验进行的情境分为实验室情境(通常为模拟情境)和现场情境。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11.实验设计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是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能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实验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的充分和广泛。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总的说来,准实验设计在三点上不同于真实验设计:①有时对自变量(如被试特点的自变量)无法有意识地操纵;②不能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③无法按照随机取样原则抽取被试,也没有随机地把被试分配到各种实验处理中。
12.◎*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13.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①观察,即将所见所闻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公开场合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并不冒犯人的私密性。可以进行不打扰被试的观察,但过后要给予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观察中,可以利用录像、照相、录音等作为辅助手段,以期得到更为客观而准确的数据。使用观察法的一个特殊方面是观察人们行为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来构想他们的行为。②自我报告,是利用一些调查技术,让被试报告他们的行为、情绪等各种反应。如使用访谈、问卷、量表等来揭示人们外显行为及对环境的评价和感受。③档案检索,各个国家、机构和个人都有很多档案资料,这些会为分析事物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如把城市的气象资料,警察局的犯罪事件记录等作为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1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运用心理学研究中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其特点主要是,环境心理学中的自变量是其它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和消除的额外变量(潜在变量、控制变量)---环境。而且环境心理学研究往往使用多种方法,借鉴多种学科中的方法,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长期效应。
第三章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1.★☆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
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塞尔耶把生理反应叫做生理应激,拉扎勒斯又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做心理应激,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⑴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有效的。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唤醒理论认为:①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②并且愉快与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③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④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⑵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刺激负荷理论认为,首先,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第三,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最后,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按刺激负荷理论的观点,负荷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出现。
⑶行为局限理论。行为局限理论中的“局限”是指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事。按照行为局限模型理论,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如不愉快),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根据行为局限理论,心理阻抗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让个体重新获取控制环境的能力,而是能对即将出现的、会限制行为的环境因素做出预测,并确定反应策略。
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通过“学习”认识到:对环境是无力改变的。因此,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
⑷适应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适应水平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和环境的改变运动。适应水平理论提出上述三种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①强度;②刺激的多样性;③刺激的模式。
沃尔维尔把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它指的是,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调整是指个体改变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让环境适合于个体的生存。
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刺激过载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局限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2.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3.具体来说,对于同一环境现象,不同的理论是如何解释的呢?现在就拿对于个人空间的需要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唤醒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刺激负荷理论则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因此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本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的个人空间。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环境应激理论则认为,当环境中的应激源过多时,为了避免各种应激源,个体就需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回避这些应激物。最后,生态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自然选择,以及具体环境决定的。
4.★☆试对几种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可以解释的东西却不能预测个体特征或行为。特殊性:只可以解释个体的差异不可以解释普遍现象。
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它们都能用于解释很多物理、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三中理论都可以预测当环境刺激不在最佳水平时,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它主要关注环境刺激对认知活动的限制,以及预测信息过载对行为的影响。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它能根据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水平,预知某种特殊水平刺激产生的影响。
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具有特殊性的理论,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环境应激理论具有较强的一般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推断环境中各种因素引起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对于某个刺激源引起的反应如何,以及个体应激反应的差异却难以解释。
行为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当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的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体的行为。
各种理论在解释环境—行为关系时,它们的分析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生态说是从群体水平上分析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的;刺激负荷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分析的;适应水平理论则是从个体差异的水平上来分析解释环境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5.◎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
6.◎中介变量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我们对周围环境事物距离和立体的知觉在视觉中的加工,有单眼和双眼的线索。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特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4.★简述环境知觉理论。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一可能性的判断。他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5.◎环境认知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6.◎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目前认知地图研究的直接渊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作,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并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
7.☆试述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⑴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⑶再认任务。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志的图片。⑷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8.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9.☆试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①人们的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为简单化。②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征。③除了减少、丢失某些成分,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即增加了环境中实际没有的成分。
10.简述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①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②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③在个体差异的诸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在总体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在认知地图准确性与完善性方面结果并不一致;在认知地图所包含的成分的数量上,表现出女性的认知地图中路径较男性少,标志则更多。
11.☆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对环境的认知地图的获得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另一是个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获得其认知地图。⑴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儿童是一种“自我中心参照系统”,他们不能区分自己所看到的和别人所看到的环境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具有了“部分协调的参照系统”和“操作协调的和等级整合的参照系统”。到了大约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标;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这些组块、群集再与其它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⑵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对于成年个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也会逐渐建立发展出认知地图。这个过程与上述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基本一致。不同在于成人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会利用出版的地图,帮助自己对环境的探索,从而有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
12.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其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关于表征的形式,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和陈述。环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在一起。目前通常将上述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即大多数环境信息也许通过命题储存在记忆中,但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命题网络很快构成模拟表象,而我们也许使用这种表象,而非命题网络来解决空间认知问题。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住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
13.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14.进寻路的情境特征: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度以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方向。
15.促进空间行为的方法。学习即对环境的探索经验,可以促进认知地图的形成和完善。如何改进老年人寻找路径的能力。老年被试到一陌生的老人护理院里,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对这一环境的熟悉过程是被人引导的个别参观;第二组以亲身参观同样的顺序看幻灯或电影,并同时可以参观这个环境的三组模型;第三组是控制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点。结果发现,前两组的被试的找路成绩好与控制组。这表明,探索、看照片、看模型这些空间学习,都可以促进空间行为及认知地图的获得。
16.在设计和放置指路地图时应遵循几个简单原则:⑴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⑵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系统,而常常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
17.认知地图和指路地图的异同。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还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而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第五章 气候与行为
1.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2.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认为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强度是指感觉刺激的绝对量;新奇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熟悉性。任何陌生的环境信息都要求更多的注意和认知活动参与,并且激活水平也更高。复杂性指环境信息的复杂程度。
3.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4.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
5.一些气候现象:①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它的发生周期大约为2~7年。②南方涛动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呈反位相的现象。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二者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表现,被合称为恩索(ENSO)现象。③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石油的大量使用和臭氧层的损耗而造成的。
6.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气候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气候决定论、气候可能论和气候概率论。⑴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⑵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⑶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7.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包括温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温度的物理成分就是指周围环境的实际温度。温度知觉的心理成分主要指对个体身体内部温度的知觉,也就是对核心温度或深度温度的知觉。
8.核心温度是指个体身体内部的温度知觉,应该在37℃左右。需要人体有一个防御和调节的机制,它能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来自动调节体温,使之与环境相适应。大脑中的视丘下部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9.在适度的高温环境中待的时间稍长一点,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害;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身体也会自动调节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叫做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10.任何引起适应机能发生改变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温度的感觉。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湿度和风力。
11.从心理不角度来看,最适温度,又称为有效温度,它是通过对湿度和温度共同作用带给人的舒适水平来测量的。
12.实验室研究主要通过测量一些变量,如反应时、行走速度、警觉性、记忆力和计算能力等来反映高温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①会影响智力任务的操作。②认为热不会妨碍操作行为,相反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实验室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因为任务的类型不同,以及和热环境接触的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
13.★☆简述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①唤醒可以解释某些热的影响作用,因为与热环境接触可能会提高唤醒水平,从而提高任务操作。②身体的核心温度受到破坏,妨碍了操作的进行。③热影响了个体的注意。④热影响到了知觉控制。总之,唤醒、核心温度、注意、知觉控制和适应水平都可以用于解释怎样对任务操作产生了影响。根据各种研究结果,一般来说,当温度低于4℃或高于32℃;或者风速大于7米/秒时,工作效率下降。而温度在11℃~25℃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15℃、20℃、25℃;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所以,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是最低的。
热与人际吸引: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也就是说高温减少人际吸引,特别是当热与拥挤相伴随时。贝尔和巴伦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提高人际吸引。
热与攻击行为:高温降低了攻击性。巴伦和贝尔用“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按照这个模型,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此时尽快消除不适感成为个体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4.冷与行为:如果长时间在冷环境中,可能会造成两种损伤:冻伤和体温降低。
15.海拔与行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的人都会通过深呼吸和加快呼吸速度,来弥补组织缺氧带来的氧气不足。在高海拔地区会导致很多生理的改变。高海拔对学习新任务的影响要大于回忆先前学过的肉容。
大气压对人的影响有哪些?(了解)很多研究发现大气压对人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增加了疾病的发生;二是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如对情绪的影响。第三类影响是对人行为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分裂行为和治安混乱,随天气和大气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大气压低伴随着高海拔和暴风天气,气压高则通常是晴朗的天气。
16.人体的知觉系统是如何觉察到风的?对风的知觉是涉及多个感觉道的。皮肤的知觉系统首先感受到风带来的压力,风是特别冷或热、湿或干,那么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也会觉察到。肌肉对风的抵抗可以觉察到风力的大小。在室内,观察被风吹动的树叶等可以了解到风力的大小。风声也是觉察风力大小的一个线索。关于风力大小的鉴定,人们常用的指标是蒲福风力等级。
第六章 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
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的居住空间超过四间的时候,其中应有两个获得日照。
2.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罗森塔尔称这种人为光饥饿者。光饥饿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在北欧或靠近极地地区,极夜出现的几个月里,人们情绪易低落,出现的症状与上面叙述的类似,由于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它们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3.最佳光环境: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到了晚上,人类一直追求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
全光谱日光灯对自然光的模拟,可以使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人更不易疲劳。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
4.颜色是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的产物,是个体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刺激的主观映象。
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颜色有三个心理特征分别与光的物理特征相对应。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波长相对应。饱和度与光纯度的物理特性相对应。明度与光的物理刺激强度相对应。强度是彩色和非彩色刺激的共同特性,而色调和纯度只有彩色刺激才有。
按人们的主观感觉,彩色可以分为暖色和冷色,前者指刺激性强引起皮层兴奋的红、橙、黄色;而冷色则指刺激性弱,引起皮层抑制的绿、蓝、紫色。
5.举例说明颜色如何影响行为?①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可使皮肤温度下降,使脉搏减少,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自杀人数下降。②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当犯人闹事以后就将其关进粉红色的禁闭室,10多分钟后,犯人就会打瞌睡。
③在墙或地毯色是亮米色的条件下,比起巧克力色来说,参观者的运动更多,停留的时间更短。④巴克的一个研究更能说明颜色对人的主观感受的影响。给家庭主妇试用不同颜色的颗粒状洗涤剂,当颗粒颜色从白色换成红色时,主妇的反应是这种洗涤剂使手变得粗糙了,烧手。当颗粒颜色从白色换成黄色时,主妇们大多抱怨洗不干净衣服。当白色换成蓝色时,洗涤剂效果很好。⑤医学方面的资料显示,病人房间的淡蓝色可使高烧病人情绪稳定,紫色使孕妇镇定,赭色则能帮助低血压的病人升高血压。当人们服用红色或桔黄色等暖色调药片时,疗效较好。⑥最理想的色彩莫过于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绿色和水与天的蓝色。它们是大脑皮层最适宜的刺激物,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调整,并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
6.一般居室色彩可概括为三大部分:一是对定内其他物品起衬托作用的大面积背景色,二是家具色彩反映出来的主体色;三是室内装饰和点缀的强调色。
一般讲,暖色系列的红、橙、黄、紫红等颜色给人以明朗、热烈的感觉。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颜色中会有一些“基本色”,如红黄蓝三原色,它们是和谐稳定的。还有人提出绿色也是一种基本色,认为它的稳定性、和谐感甚至超过红黄蓝三元色。白与黑也具有一定稳定性,而白与黑是饱和度为零的颜色。服装设计中颜色搭配应注意强烈、稳定的基本色只适于出现一种。
7.引起嗅觉的气味刺激主要是具有挥发性、可溶性的有机物质。有六类基本气味,依次为花香、果香、香料香、松脂香、焦臭、恶臭。香与臭是一种主观评价。柠檬香味能够增加销售额。臭味是使人感觉不好的,但香与臭并无明显的界限。天竺花香味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加速睡眠的作用。
第七章 噪音与行为
1.物体的振动使它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种波频率为20Hz~20000Hz时,人耳就能够听到,这就是声波。声波有频率、振幅和频谱三种物理属性。它们分别决定了声音的不同心理量或听觉属性。声波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周期性振动的次数,它决定了音高这一听觉属性。振幅是指声波的强度,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又称音强。频谱是指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声波合成的复合音,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质,即音色。由频率非常小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窄带音;由频率范围很大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称为宽带音。
2.☆什么是噪音?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量: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⑴音量90dB以上的声音造成的干扰,相当于一辆50英尺外的重型卡车行驶所产生的噪音带来的干扰。噪音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⑵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⑶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
以上三个变量能以任何形式组合,但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又不能控制时,造成的干扰是最大的。还有一些因素会增加人们对噪音的厌烦,这些因素是:当我们认为噪音是不必要的时候;当处在噪音环境中的人发现没有能力控制噪音时;听到噪音,并且知道它对健康有害时;发出的噪音引起恐惧感时;由于噪音而对周围环境的其它方面不满意时。
3.噪音种类:⑴交通噪音。由汽车、火车、飞机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具有两个特点:①存在十分广泛。汽车噪音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空中交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机场临近区域的噪音水平;火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是交通噪音的一种。②通常音量都很大。机场附近的噪音响度大约在75dB—95dB之间。⑵职业噪音。在工作场所中的噪音是第二个主要的噪音来源。职业噪音的第一特点是都为宽带噪音。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音量都很大。
4.☆噪音对健康的影响?⑴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⑵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噪音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使人的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长期在高分贝环境里工作的人,更容易患溃疡。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5.噪音对心理的影响。噪音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痿和情绪变化无常等。
6.☆噪音对操作的影响:⑴噪音呈现期的影响。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个体的操作行为是否受噪音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敏感程序不同、性格不同,受噪音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⑵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证明,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当个体有控制能力时,噪音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⑶噪音对儿童操作的影响。对于长期处入噪音环境中的儿童会引发长时间的应激,也会损伤其认知操作能力。⑷噪音影响的发生。①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么”。②噪音可能会削弱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和做出反应。③噪音使注意范围缩小的观点:注意范围缩小的表现,包括回忆与任务无关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存取信息的能力都减弱了。
7.噪音与利他行为:个体的助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要多。①噪音会导致消极情绪,所以噪音会影响到助人行为。②噪音分散了个体的部分注意力,因此,不能注意周转环境的细节和重要线索,对他人的需要也就“视而不见”了。
8.商业和工业场所噪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妨碍信息的传达。交谈声带来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噪音的振幅和频率决定的,而且也取决于交谈者和听者的距离。用交谈干扰水平作为评定可接受的交谈声的指标。
9.对噪音的控制:①噪音源要严加控制,不要让其超过影响的标准;②可以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上采用隔离、屏障等保护措施;③在居民区,邻里之间则主要应该是主动降低声响设备的音量;④通过变化家具摆设也可以削弱噪音;⑤产生一个“镜像声”,也可以消除噪音。
第八章 灾害、污染与行为
1.拉扎勒斯和科恩在1977年区分了三种引起应激的事件:一种称为日常烦恼,指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小事---每天的工作,上课等等;另外一种称为个人紧张性刺激,它指的是发生在个人层面上的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损失,包括失恋,失业,以及其他突然而严重的,需要人们作出很大努力去适应,而且会有许多人受到影响的事件。第三种紧张性刺激---灾害,无疑是最主要的环境刺激因素。
2.◎“自然”很容易定义,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引起,不受人类控制。例如飓风,龙卷风,海啸,地震,但是这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这些“风”或者事件并不总会造成损失。我们对自然灾难的定义包括极端的天气,即冷,热,龙卷风,暴风雪,冰暴,暴风,季风等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泥石流以及雪崩也都是自然灾害。
3.自然灾害的特征:突然;不可预测;不可控制;剧烈的;破坏力极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4.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危机效应、堤岸效应以及适应。◎危机效应指的是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堤岸效应是指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适应就像我们适应噪音和气味一样,我们也对威胁和灾难产生适应。
5.人格差异也会对我们知觉灾害产生影响。内控者认为他们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外控者则认为外部力量,如强者、政府、神控制着他们。另外一处人格特质与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有关,例如有人比较注意加高房屋、安装井泵、购买保险等,这种人格被称为“压抑型”。他们拒绝承认危险的存在,尽管从直觉上讲这类人会更加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6.★☆试述自然灾害的影响。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仅发生于那些对灾难的回忆挥之不去,以及以前就有心理问题的人;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关于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一种理论认为,每次经历强制性的念头,受害者都似乎重新经历了一次灾难。
7.霍布富尔提出资源保存理论,人们损失的资源以及降低资源损失的能力,将决定人们是否能经受压力。资源指的是一切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实质性的东西,包括金钱、社会家庭支持以及个人资源。损失资源或者资源受到损失的威胁会加剧应激,反之则会减轻压力。研究表明,资源的损失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理论可以很好地预测和解释自然灾害后的应激。
8.☆简述技术灾难的特点。⑴技术灾难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作用的产物,它通常是由人类的错误引起的。技术灾难的持续时间是不一定的,它们可能非常激烈而突然。⑵技术灾难可能使我们控制世界的感觉受到威胁。技术灾难是因为失去了我们本以为应该拥有的控制,它们动摇了我们将来继续保持对事物控制的信心。技术灾难会减弱我们对控制的感觉,从而导致应激。(3)技术灾难相对来说陌生一些,不常发生,但其潜在的影响却往往更加广泛。有些剧烈的技术灾难则没有明确的最低点。人为事故似乎不是这样,它可能引起更多的冲突,技术事故受害者可能会有更长期的痛苦。
9.技术灾难的影响:⑴当技术灾难影响的持续时间增加时,技术灾难和自然灾难之间就没什么不同了。⑵技术灾难的效果更加持久,复杂。⑶灾难的明显的后果是强制性念头和记忆。灾难的许多情绪影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也就是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强制性念头可能是灾难后果中最致命的方面,它还可能影响到人们寻求治疗和帮助。⑷除了引起应激,技术灾难还会引起刺激负荷过载,唤醒过度以及人们的行为受到局限等。
10.根据泄漏的场所区分了两种有毒泄漏:一种是工作泄漏,发生于工作场所;另一种发生在家里或附近。
11.有两种不同的与大楼有关的症状:一种是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另一种称为大楼综合症症状,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
12.一种相对新的污染是氡污染。氡是来自于铀沉淀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自然的产生,少量并没什么后果。
13.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取决于一系列物理和心理因素。但是我们往往根据气味和颜色来知觉空气污染,而有许多有毒的气体是无色无味的。
14.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不佳时,人们不愿意进行户外活动。研究还证实,空气污染会带来更多的敌意和攻击性行为,减少人们的互助行为。最后,空气污染还会引起心理问题,抑郁、易怒、焦虑都会出现。另外,有些精神疾病也与空气污染有关。
15.☆试述空气污染与行为的关系。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会影响人的反应时,双手的灵巧程度以及注意。严重的空气污染至少影响三种社会行为:娱乐行为、人际关系以及攻击。
16.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光化学烟雾、一氧化氮、粉尘、氢化合。我们由视觉、嗅觉,呼吸系统的不适而感觉到空气污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影响。
论述:比较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意图。(看前面的笔记总结)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1.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3.☆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
(一)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动物多会占据那些周围有食物源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领地,所以,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二)人类领地性,领地是由个体、家庭、相互作用的群体所控制的区域。虽然对人类领地性的定义各种各样,但无论哪种定义都提到领地具有排他性、控制功能和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人类领地性是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可分为三种形式: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会对它失去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主要领地的标记用的是能反映使用者征的一些记号。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人类领地性的功能:①保护、调整私密性。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艾德尼的研究发现,领地性行为有个体差异,有的人领地性行为表现的尤其强烈,还发现,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②组织功能。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领地个人化充分体现出来,当个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如到了新的办公室或新居的时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领地装扮的具有个人特色。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领地性可以支持和清楚地划分社会角色,调整人际关系并减少冲突的发生。③人类领地性的优先居住效应。人类领地性的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人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会更自信,做得更好。
4.☆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①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②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③拥有适当的个人领地对犯人也很重要。④住宅设计的领地性标记,可以使被盗的可能性减小。
5.个人空间一词最早由凯特兹于1937年在《Animal and Men》一书中提出。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了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霍尔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会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旆中;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
6.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⑴边界调整功能。☆边界调整功能是由奥尔特曼于1975年提出的,认为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⑵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平衡亲密程度模型是由阿盖尔和迪安提出的,埃罗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⑶保护功能。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个人空间的保护功能还体现在可以调整感觉输入,这其实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边界调整功能。这只适用于两个女性或异性间的交往;在两个男性间,亲密关系并不会使他们的互动距离减小。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⑷交往功能。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7.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①实验室止步法是让被试站着不动,另一人逐渐靠近他,当被试感觉到对方已经达到适当的距离时便要求停止。②在个人空间的研究中,投射和社会情境模拟是运用最广的方法。投射法是假设被试与剪影的相对距离反映了真实社会情境中的距离。③自然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研究者用摄像机或照相机拍下自然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并利用地上的砖、人行道上的区间等线索测量被试间的距离。
8.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⑴物理情境。物理空间的特征或结构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①个体对空间的利用情况反了他们对安全的需要程度。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坐着比站着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②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③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④建筑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人空间。⑵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①当异性在一起时,人际距离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②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③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⑶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①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②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③互动双方的合作情况也影响个人空间距离:处于合作状态,人际距离较近,④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个体差异:⑴文化和种族。霍尔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⑵性别。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⑶年龄。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⑷人格因素。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
9.斯基恩做了一个实验,给被试一系列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和主试的空间距离分别为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结果,被试在个人距离下的学习成绩最好。米勒按霍尔划分的四种人际距离,让学生分别在这四种距离下接受教师的传授,结果表明,亲密距离下的教学果好于其他三种情况。
对侵犯他人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受侵犯者的反应,事实上,侵犯者本身也会有很多体验。当实验人员距离泉30厘米时,与距离为150厘米和300厘米相比,使用喷泉的人数较少了。
10.☆简述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①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②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③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
第十章 拥挤
1.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2.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社会密度是由同一空间中人数的不同决定的,空间密度的变化是由于相同的人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决定的。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变化对个人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同。
3.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它与实际测量的密度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人的行为往往更多的受可知觉密度的影响,而不受实际密度的影响。
4.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是户外的密度。
5.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6.拥挤对动物生理的影响是有研究证据的。对在过分拥挤条件下生活的动物的尸体解剖表明,由于受到过分拥挤环境的压力,结果有明显生理损害的迹象。
7.拥挤对动物行为后果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有关拥挤对动物行为产生的影响最著名的是约翰B•卡尔霍恩用大鼠做的实验。卡尔霍恩把大鼠的这种极度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类似于大鼠这样的分裂行为。
8.☆什么是拥挤,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拥挤带来的是:混浊的空气,烦恼的嘈杂,紧张的情绪,这将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和危害。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拥挤对个体的影响:⑴对生理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还会出现手掌出等症状。⑵对情感的影响。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由于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总之,高密度对个人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⑶拥挤与疾病。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生活在高密度下的学生健康和情绪状态都很差。总结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假设结论:第一,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更多的消极情感,更高的生理唤醒;第二,高密度还会引发某些疾病。
9.☆试举例说明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人们对密度的主观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男性被试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被试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措施,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⑷拥挤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无论是动物研究还是人类研究都显示,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第一,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第二,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第三,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儿童),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10.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①拥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③高密度会阻碍被试对环境的认知。④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11.☆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⑵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⑶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⑷交通拥挤与出行。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12.☆举例说明怎样控制或消除拥挤带来的影响?(1)干预措施:①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2)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三种调节方法: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控制出生率也是减少拥挤的一个方法。一个熟悉的、有条不紊的环境比混乱、陌生的环境让人更感到宽敞;在同样的密度的情境中,与陌生人相处比与熟识的人相处更容易感到拥挤。
第十一章 环境设计
1.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2建筑与行为的关系的理论:⑴建筑决定论。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⑵建筑可能论。建筑可能论认为建筑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不同于建筑决定论的是,建筑可能论认为,人有选择和控制建筑环境的能力,不完全受建筑环境的支配。⑶建筑概率论。
3.☆☆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⑴私我。建筑内部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私密性的保护。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利用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私密性感受的一个方法是,减少或增加被别人看到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忽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⑵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设计过程中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不同用途的房间可以使用不同颜色。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⑶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是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⑷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⑸家具。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⑹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4.环境设计步骤:⑴计划。在计划阶段,设计者不仅要明确用户的具体需要,还要预测是否能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对于用户通常忽略的空气质量、噪音等因素,设计者在计划阶段也要考虑到。⑵选择设计方案。是把计划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设计出几个方案,最后在几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既符合用户经济水平、满足实际需要,又有利于用户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泽塞尔提出了一个螺旋模型,模拟了设计方案选择的过程。对于选择阶段提出的每个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次螺旋形的循环:首先检验最初的设想,然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再进行一次检验。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设计方案。①设计流程。设计周期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设计、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计划阶段也叫分析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的目标、限制和标准。设计阶段又叫综合阶段,主要是综合整理各种意见,确定设计思想。建造也是设计实现阶段,将设想的计划做成模型或草图,并进行修改。使用阶段是指建筑投入使用。最后的检验评估起到总结的作用,即根据最初的目标和使用意图拟定的标准和设计方案,以及用户使用后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吸取经验,了解不足,为将来的设计作补充。②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一般来说,作为设计者更偏重于关心建筑的风格、外形、质量,甚至历史价值;而用户则主要从自身的偏爱和建筑的风格来评价一个设计。解决设计者和用户间冲突最好的方法有:让用户参与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者训练专家对人的需要和关注更加敏感。模型和草图是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它可以直接明了地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也利于用户理解和提出看法。
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环境设计中的哪些方面?(从以上答)
第十二章 工作环境设计
1.具体来分析一下影响工作行为的一些物理环境,看看它们是怎样影响人的行为的。⑴房间。房间的面积应该足够大,满足在其中活动的需要。个体对房间大小的知觉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相同面积的房间,长方形的显得要比正方形的大;色彩明亮的房间要比色彩暗淡的房间显得更大、空间更宽敞;室内陈设过多会使房间显得狭小,就像摆放杂乱无序的房间比起井然有序的房间看起来要小一样。⑵室内陈设。房间里家具的陈设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它能促进交流、设置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合适的交往距离。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人际交往的类型起着决定的作用:室内家具的位置、室内家具陈设间的距离和装饰物的数量。奥斯蒙德提出了社会趋近和社会退缩两个别,分别表示环境促进或阻碍人们社会交往的程度。社会趋近的环境通常设计成有面对面的座位、可灵活移动的家具,它促进了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比较方便地聚在一起,如休息室、咖啡馆的设计。社会退缩的环境设计则恰恰相反,它的设计由于有固定的座位陈设而阻碍了人际交往,如购物中心和飞机场等。⑶噪音和音乐。当在一个噪音很强的环境中工作时,工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工作任务和处理噪音的干扰两方面。另有一些证据表明,在噪音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了许多。节奏轻快、平缓的音乐确实能提高生产效率。⑷照明。照明强度的适当增加可能会改善行为,但如果持续增强,行为的改变会越来越小,最后便无变化了。这是因为视觉对光的敏感性降低了,行为的改变也可以通过改变任务本身的视觉特征来完成。⑸窗户。在没有窗户的房间,可以使用一些自然风景画来装饰。面积越小的房间,窗户显得越重要。窗户对保护私密性也很重要。通过窗户投射进来的自然光会给房间增加舒适感。窗户还是气候和时间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窗户与自然界的视觉接触是更重要的。⑹小群体生态学。人们对座位的选择可以表明他们是希望与人交往还是希望自己独处。如果一个人选择坐在一张书桌的中间位置,说明他不希望和别人共用一张桌子,而希望独自安静的学习;如果一个人选择坐在书桌的一端,往往表示他愿意和别人共用一张桌子,也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①双方处于竞争关系,会选择面对面而坐;②双方在某个任务中是合作关系,他们往往会并肩而坐;③性别的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肩并肩而坐。在实际交谈中这种坐法并不受欢迎。④在交谈中,当无法实现面对面交流时,人们才会选择肩并肩的坐法。对于使用同一张桌子的群体,每个人的地位和他所坐的位置之间有一定关系。
2.物理因素对工厂工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噪音和照明等方面。引起工人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室内的温度太热或太冷。对工作场所的温度是否满意与工人能否自己控制温度有关系。
研究表明,虽然工人们喜欢在工作时听音乐,但是音乐对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噪音的处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在工作环境的设计中,要考虑噪音的控制和隔离。
3.过高或过低的唤起水平与任务操作的好坏有关系,适度地唤起可以引发最好的任务操作,此时的唤起水平称为“最佳唤起水平”。
4.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场所的关系: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环境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对工作满意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安全和舒适等因素,他把这些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人产生不满意,但是最佳的工作环境也不一定会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5.☆简述开放式办公室的优缺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开放式办公室。开放式办公室是一间没有严密隔墙的大房间,它用各种帘、幕、屏风或花木充当屏障,所有的人,包括上下级之间都是用自然美化的盆景或书架、家具来分隔,所以,开放式办公室没有任何视觉或听觉上的私密性可言。优点:①如果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适当,工作任务难度适中,那么开放式办公室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合作性和工作的满意度。②开放式办公室减少了上下级间心理上的隔阂,一些雇员感到工作更容易完成。③开放式办公室可以灵活布置,成本低,易清洁,容易培养人际合作和加强相互交流。缺点:雇员的满意度和动机都下降。抱怨最多的是缺少私密性和噪音大以及互相间的干扰。
6.办公室—地位的象征和领地的作用。办公室是使用者地位的象征。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通常其办公室空间更大,并占据好的位置,有好的窗户设计和室内设计,以及高质量的办公家具和高档装修。在办公环境中,桌子是划分个人领地的一种有效工具。大学教授多数喜欢靠近门边坐;而政府办公室和商业界领导者的办公室则喜欢把桌椅对门而放。
7.办公环境与沟通。办公环境的设计既要保护个体的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要便于人们的交往、沟通。方便沟通是办公室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工作中,有三种面对面的交流十分重要:协作、非正式沟通和激发性沟通。⑴协作是为了协调不同部门间或群体间的工作,相互交流信息的一种正式沟通。⑵非正式沟通一般是在某个场合进行,它的内容包括个体工作方面的有关信息,常发生在走廊相遇或在午餐时进行。⑶激发性沟通能够促进新观点或创造性思维产生,经常与工作群体外的人进行非正式的接触,可以增强激发性沟通。
工作中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更有效,它和职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密切关系;如果这些可以进行非正式沟通的场所设计的合适,它可以促进职员间的合作和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休息室虽然是进行沟通的最好的场所,必须要有以下几种陈设才能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他们分别是:首先,休息室要备有饮水机、自动贩卖机等设置;其次,休息室要能让人们可以自由走动,也就是说要足够大;最后,休息室的座位应该舒适,才可以促进职员的沟通。
⑷现代化电子办公室。
☆举例说明设计办公室环境应该考虑的因素。
第十三章 学习环境设计
1.☆学校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设计中应该注意什么?
⑴物理环境。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学习环境中的空气、光线、色彩、温度、声音和建筑材料。①教室里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②用脑时需要有适当的光线强度。③并保持用脑环境温度适宜,可以提高大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⑵各种教学设施。
2.传统教室空间的排列方式是秧田式的,这种方式适合于教室的影响处于主要支配地位。教室桌椅可以采用马蹄形设计,或者矩形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马蹄形排列适合于师生交往比较多的活动;矩形排列适合于要学生互相讨论的活动。
坐在教室中间位置的学生普遍得高分,随着座位偏离教室中心位置,学生的分数也逐渐下降。不同学生的座位选择与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和在班级中的地位有关。
3.开放式教室有什么优缺点?开放式教室是一种无隔墙、无房门的教室,通常是把教室分成若干兴趣区,教学活动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优点:①在开放型教室里,学生的个人空间需要得到满足,师生间的交往增多,而且建造开放型教室廉价,清扫、维修也比较方便。②开放型教室的灵活性和相对的自由,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提高学习动机。缺点:①两个主要问题是无关干扰较多。②教师认为私密性得不到保护。③学生用在相互交往上的时间要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总之,现有的研究结果似乎都表明开放型教室噪音大、无关干扰多,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而言,是弊大于利。
4.传统式操场包括秋千、滑梯、单杠和鞍马等一些大家熟悉的设施。
现代式操场包括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还增加了很多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如喷泉、沙滩等。冒险式操场也被称作“垃圾操场”,这种操场一般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让儿童在广阔的区域上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种植花草或改变自然景观;也提供给儿童一些设施,但都是非常规的,如轮胎、胶合板、泥土山、挖掘工具、画笔和燃料等。
学前儿童多选择在传统式操场上活动,年龄在6~13岁的学龄儿童更多的是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
5.图书馆的设计: ⑴图书馆的多重的功能。在大学图书馆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区和阅读区的设计,因为很多设计不是过度使用仅有的面积,就是利用的不够,浪费了资源。要改变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浪费现象,应该把学习区和阅读区设置在学校的其他区域,而图书馆则专门用来储藏图书和一些学习材料。但图书馆的这种设计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并且这种设计十分的不方便。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完成学校作业的地方。
⑵照明。照明是图书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光照过强或过弱对于读者阅读学习都是不利的。如果光照条件适宜,可以改善人们的体验和表现。在图书馆中可采用透光、反光、散射光来改善光环境,创造最佳的读者视觉环境。在研究图书馆的光照环境时,窗户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⑶材料和质地。图书馆在装饰时要整洁、典雅、自然、和谐,使读者感到在其中读书是一种享受。
⑷听觉环境。一个安静或伴有轻松舒缓音乐的环境可使读者有一个好的心情。应注意图书馆的选址,读者的分流与管理这些影响听觉环境的因素。
⑸图书馆内的方位和路标提示。图书馆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帮助读者弄清方位,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关图书馆方位的信息。设计只标关键的方位,减少了过于细节的路标指示。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方位设计,应该能让进入该馆的读者感到对环境有控制的能力,路标设计的好坏,不仅方便了读者,同时也能使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6.当人们看完一个展厅后,他们通常会出门向右转,到另一个展厅继续参观。这种现象被称作“出口偏爱”。
7.☆什么叫博物馆疲劳?试举例说明在设计中怎样避免?
博物馆疲劳:罗宾逊认为博物馆疲劳是每一个到过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过的普遍体验,他提出,导致博物馆疲劳不仅是由于体力上的疲倦,更主要的是由于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造成的。是由于心理上的饱和、厌倦,再加上身体上的疲劳造成的。
可采取“中断性参观”解决博物馆疲劳。它指的是在展品呈现中格调的改变,如在一个油画展中,可以在其间陈列一些雕刻作品,或者减少展品的数量。因为对艺术爱好者来说,一小部分展品就足以占据他们的注意广度和让他们满足了。“认知休息”可以让参观者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事物上,并且可以使长时间对相似刺激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得到放松,这会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
第十四章 居住环境设计
1.人们对住宅的一般要求可以概述如下:⑴个人空间;居住环境的高密度使人产生紧张,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淡漠,因为个体缺少了私密性。⑵房屋外部因素;安全、邻里的交往、疾病,居住环境设计应给人们提供社交活动的场所。⑶房屋内部因素:环境心理学家就房屋的颜色、照明、家具摆设等内部因素进行研究。房间的布局、造型、色彩应该坚持整体到局部,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原则。
2.公寓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⑴安全性。公共住宅区的大小与犯罪率无关,但建筑物的高度与犯罪率关系密切。楼层越高,犯罪率也越高。首先,高层公寓居住的人更多,很难辨认混入住宅楼进行犯罪活动的陌生人。其次,高层公寓便于作案,缺乏防御空间。例如,楼道、走廊尽头和电梯里都成为罪犯作案的最佳场所。公共住宅的建筑设计要考虑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将防范最薄弱的地方,设计得更加开敞,增加可见度。⑵孤独。住在高层公寓里,居民间感情上的交流太少。高层单元住宅大多数都没有给人们提供社交或谈话的场所。可设计一个公共活动区。
3.举例说明学生宿舍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学生宿舍的设计,减少拥挤感是最关键的问题,私密性也是宿舍设计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高层楼房的一些问题在学生宿舍设计中同样存在。
在设计规划学生宿舍时,尽量避免设计过高的楼层,每层楼的宿舍数量也不要太多,还要考虑留给学生自己布置宿舍的空间。虽然拥挤和噪音问题是学生宿舍最难解决和克服的问题,但是在设计中可以利用照明、色彩等缓和这类问题的严重程度。
4.可防范空间的概念是由纽曼提出的,它有两个特点:①可防范空间是个体可以感知和可以防范的领域。②具有监视作用。平面布局和门窗设计应该使居民可以从室内就能观察到户外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5.别墅的设计:⑴外部设计。别墅建在郊外,郊区化可以说是别墅的特点。私人住宅的隐蔽性比公共住宅要好。在隐蔽性和安全性二者间是很难取得平衡的。⑵内部设计。对于别墅内部,最重要的问题是家庭成员占有房间的空间大小。私人住宅的主人特别重视房屋的前部和客厅,他们喜欢用醒目的标志来装饰这些地方。卧室的设计不但要舒适,还应该有私密性的保护,例如限制客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侵入。住宅的卧室和厨房也许是真正反映主人生活的地方,而卧室通常都不会让外人进入。
6.☆设计一个健康的居室环境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⑴注意居室光线。住宅设计要注意采光。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科学地利用非自然光。⑵利用居室色彩。居室色彩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利用暖色(如红、橙、黄色)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增加新陈代谢;利用冷色(如蓝色、绿色)来抑制与缓和精神紧张,安定情绪,控制暴躁,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七色中对人体最有益的是绿色。绿色对人体神经系统、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能使人消除疲劳,改善机体机能,减慢血流,松弛神经,在居室内应多采用。⑶预防噪音污染。一种办法是设置窗帘,二是在居室周围多种些树木,临街的窗户上加双层窗或密封窗,再就是宜选用木制家具,可以吸收噪音。
7.不少心理学家从两方面说明老年人心理活动的特点,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性格变得狭隘、多疑、固执、刻板、情感淡漠,有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等等;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老年人的智慧增加,理解能力增强,遇事多深思熟虑。
8.我国老年人的个性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孤独感、焦虑感、活动性减退、适应性减退、爱回忆往事、喜欢舒适与安全。
9.老年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的要求有:①由于生活时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②由生活空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这个变化主要表现为活动空间范围缩小,并以家庭为生活的主要空间。③因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10.☆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⑴老年人居室的朝向、采光和通风。老年人居室应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景致,以及最好是朝向花园、大街或住宅的院落。室内通风要确保空气新鲜,减少疾病和有利于创造冬暖夏凉的室内小气候。⑵地面选择。选择摩擦力大而且潮湿情况下也不会滑的材料。室内地面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减少出现高差,不可避免时可以用坡道来过渡。楼梯及坡道上下两端的地面上应有明显的提示作为警告。提示可以用彩色作标记,也可以用地面材料纹理的改变做标记。⑶门和窗的设计要求。老年人住宅的门必须保证容易开关,并且便于使用轮椅或其它助行器械的老人通过。最好不要有门坎。窗台的高度不能太高。
11.☆老年室外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①老年人的能力和爱好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室外空间场所应该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社会交往的机会。②室外场所与室内空间相比实际使用率相对较低,因而很难满足个别特殊需要。③室外空间环境在舒适、安全性等方面,能延续以往生活习惯的设施和空间环境,这些要求都给设计带来了复杂性。
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①在户外环境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体能力,为老人提供一个优美、安全的室外环境。②户外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无障碍性。③老年人对安全感也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要求。
⑴供老年人社会交往使用的室外场所。社交场所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和方便舒适,它的位置常出现在建筑物的出入口,步行道的交汇点和日常使用频繁的街区服务设施附近空间。⑵供老年人健身锻炼的室外场所设计。为体弱者提供方便和安全,步行、晒太阳和观赏花草是老年人普遍爱好、合适和易行的活动。⑶供老年人从室内观赏的室外环境。从室内观赏室外活动和自然景色最受老年人的欢迎。室内外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联系,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参与的愿望。⑷室外座椅和桌子的设计。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⑸室外照明设计。室外照明的重点区域一般在建筑物的出口,停车场以及由台阶、斜坡等地势变化的危险地段。⑹道路。道路应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路线。⑺出入口。对于出入口不要管理得太具庄严性及排斥性,要让老人可以自在的在此聚集。⑻边界。为避免老人的隔离封闭感,宜采用不隔绝视线的方式,如自然地形、植物、矮墙等,形成一个舒畅、开放、亲切的环境。
12.中国老年居住设施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⑴独立单元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指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和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一个整体住宅单元。⑵以健康老人为主的集体生活养老院;⑶以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主的护理院;⑷托养所——老幼同住。
第十五章 公共环境设计
1.医学上把这种环境、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医疗机理,称为临床环境医学。
2.环境心理学对医院设计的指导作用:①医院选址应注意恰当的交通条件。②医院入口及外部环境要体现安定、平静的氛围,要有明显的导向。③环境设计应是宽敞、简洁,以避免诱发病人烦躁不安的情绪。④应为病人创造信赖、舒适的住院环境。医院建筑环境的一体性,它的各个部分都贯穿着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病人在医院中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有序的空间和时间的移动,即按就医的功能层次有序的排列,有很强的序列性。如果这种序列性过程因为环境设计因素出现了重叠的行为,如往返、重复、交叉,就会造成连贯的功能被间断,引起人流的混乱,环境的无序,病人在其中容易产生心境恶化,不利于治疗。
3.医院里的噪音会影响病人和医生的抑郁水平和行为。噪音会使手术后病人的疼痛感增强,对护士的护理工作也有消极影响。医院应该具有良好的隔音设计。
4.护士站的位置应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要求迅速地做出反应和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
5.绿化对医院的重要性:①绿化在医院这个人造环境中提供了自然环境,通过绿化起到调节的作用。②环境绿化还能起到防尘、消声、过滤细菌、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的作用,使人心境平和、安定。
6.医院的颜色及标志设计:①传统医院的白色世界容易给人以气氛冷漠的感觉,为了创造适宜的生活气氛和视觉景观,应该采用一些淡雅、柔和的色调,以便使人情绪平和。②绝对应该避免的是黑色之类暗重的深色,以免引起低落、压抑的情绪。标志是不可缺少的。
7.针对来防者的设计:探访者实际代替护理人员做了许多照顾病人的工作,如给病人喂饭、喂水;帮病人调整睡姿;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等。
8.精神病院设计:精神病院的环境设计既要有利于社会交往又要有一定限制。住在套间中的病人表现得更警觉,但和别的病人的接触相对其他设计要多;住传统式病房的病人不合理行为表现得更多,套间设计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9.☆试述环境心理学对监狱设计的启示。
监狱的设计不同于医院和其他公共建筑,因为监狱的设计要实现两个目的:把犯人与社会隔离;限制犯人间的交往。
①满足个人空间和隐私的需要对犯人同样很重要。关押在单身牢房和低密度空间的犯人,比居住在高密度牢房的犯人自我控制意识更强。②监狱设计中也要注意噪音、照明、气味和温度等因素。现代的监狱设计上的特点:首先,现代的监狱设计更人性化,例如用自然隔离带代替原来的岗亭;其次,通过提供更多地单人牢房,满足犯人私密性的需要。新的监狱把窗户设计得狭窄一些,取消铁栅栏。
10.☆步行街怎样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
步行街的设计最好避免有车辆通过,噪音不要太大,而且最好不要建在治安混乱的市区,多增加一些自然景观的元素。总的来说,步行街的设计就是要方便人们行走,减少机动车的噪音污染。
在步行街人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习惯,那就是喜欢选择走直接的、没有障碍物的捷径。普瑞瑟归纳了步行街上各种因素带给步行者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因素称为“摩擦- 一致模型”。摩擦指步行街上人流的相互阻碍,一致指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共同带给你的影响,如其他人的步行速度会影响你的步行速度。
了解一些关于步行街上人们走动的规律或行为习惯,对于更好的设计步行街有几方面好处。一方面可以知道人们通常习惯以怎样的方式穿过购物区,这有助于设计出最理想的购物商场和布置最合理的步行街商店。另外,可以让阻挡人们行走的障碍减少到最小,让步行者可以通过最短、最直接的路线到达目的地。
11.商场环境的布置。各层经营内容的决定应遵循自上而下,客流量依次减少的原则。
12.为儿童设计的娱乐设施,除了可以开发儿童的创造性外,最主要的是要安全。
13.对动物园的设计应该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①不能太过分强调它的“教育”功能。②动物园的设计也不能一点都不考虑教育的作用,只注重消遣。
国外研究者提出,动物园的设计形式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设计多出现在18世纪中期,把动物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第二代是我们现在在大多数动物园可以看到的,用铁栏杆把动物围在一个区域里;第三代是模拟自然情境,让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第十六章 旅游与环境
1.自然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柔和、易变化、浑圆一体和不确定.②自然环境的刺激强度有较大的变化范围。③自然环境多变,包含着不断运动的物质,如云、水、树木和日月等。
自然环境是指非人为的各种自然条件,它不是人类活动和干预的产物。
人们在休闲的时候,都喜欢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向往体验野外生活。人们对自然的憧憬是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的。
人类对自然景色的反应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双重作用的结果。对自然环境的偏爱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时代主流的影响。
人们都喜爱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寻找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奇体验和意外的收获。卡普兰把它称为“绿色体验”。自然环境的体验可以减轻个体压力和应激水平,增加积极的情绪,还有利于病情的康复。汉蒂认为绿色经历是个体的一种本能需要。
2.☆试述人们偏爱的自然景观具有哪些物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⑴自然景观的物理特点。广阔的牧场、生长茂盛的森林受人们喜爱的程度更高,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树林的大小和密度都会影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程度。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数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井然有序的自然环境更具有吸引力。自然环境中如果有水,或者有一些险峻的景观及水的清澈程度和气味也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某些悦耳动听的声音也会增加自然环境的吸引力。年龄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与青年人和中年人相比,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很少受自然景色是否有人为痕迹的影响;青年人和中年人则表现出十分不喜欢自然环境中的人为部分;老年人对人工环境的排斥不像青年人和中年人那样强烈,但是喜爱程度远远不如儿童。
⑵自然环境的心理特征。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在环境本来具有的个别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观上,起到了一个调节、综合的中介作用。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是指它的调整特性。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都市环境的评价中都产生了作用。人们对复杂的、新颖的、变化的和具有神秘性的景色有特别的偏爱,可以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环境美学的反应模型,这个模型中有四个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它们是:一致性、清晰度、复杂性和神秘性。一致性和复杂性是即刻就能看到的特征。一致性是指景色被组织和结合为一个整体。一致性越强,受喜爱的程度越高。复杂性反映了环境中因素的数量和变化。只要复杂程度不是太高,那么与一致性相似,越复杂的景色越受喜爱。清晰度和神秘性是游客在奖来的参观中有可能体验到的。清晰度指环境是否容易看清楚,能否让人迷失方向,清晰度越高的环境越受喜爱。神秘性是指环境中包含许多未知的信息,个体通过不断地探索这些未知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
3.野外游客的特点:纯粹者在自然环境中独处的愿望更强烈,并且对自然环境的垃圾、露营者丢弃的废物等感到特别厌恶和敏感。
4.旅游环境承载力:野生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反映了由可得到的资源(如食物、水和遮蔽场所)决定的某个环境中,某种生物能够生存的最大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指环境在遭到不利影响前所能容纳的最多人数。
5.公共土地管理者把野外环境中的过度拥挤现象称为“绿色锁结”。随着旅游者的增多,绿色锁结现象可能会不断的恶化。可以通过限制旅游人数减轻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6.野外旅游环境的设计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就是游客增多对野外环境产生的破坏。游客乱扔的垃圾,汽车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另一个问题是通往自然旅游区的交通问题。要让游客能够方便地到达自然风景区,就需要开通一些道路。结果是破坏自然环境的原始景色。
第十七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对环境负性结果持续的、一般的评价。规律:人们对环境恶化程度的认知和专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更高或更低。如果人们把环境的恶化看作是不可控制的,具有毁灭性的,难预知的,可怕的,并会殃及到下一代的,那么,人们的评价水平会偏高,如对原子能危险的评价。如果恶化被认为是可控制的,不会导致全球性灾难的,易克服的,不会影响下一代的,那么评价水平就会偏低。
2.◎社会两难:它指的是个人即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
3.☆什么叫做先行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先行策略指在行为改变之前采取的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态度的改变,即改变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和反应。方法如下:⑴态度改变和教育。说服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方法。还可通过媒体战役,或使用扩散信息的方法来影响对环境的态度。⑵承诺。让人们做出保护能源的承诺,可有效地落实到具体行为上。⑶榜样。榜样呈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被试希望和榜样一样得到奖励。⑷提示。提示是指信息的暗示,可用于影响保护环境的行为。榜样可以看作是提示的一种。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提示,可以通过媒体提示人们有节制地使用能源。
4.☆什么叫做随后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随后或结果干预是在已发生的行为之后进行干预。随后策略包括强化和反馈,也包括的改变和技术的革新。⑴强化与惩罚。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使用奖励——当个人采取环境保护行为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负强化是为了消除不好的行为,如惩罚就是在不期望的行为后伴随一个不喜欢的结果。⑵反馈。环境反馈是提供行为的结果。通常,能源使用的反馈方法是把当前与过去的相同时期作对比。由于反馈起了一定的强化作用,所以也可以属于强化的方法。最省钱的反馈方法是自我监督,换句话说就是教给人们怎样看测量仪表,鼓励他们定期去检查。⑶和技术革新。通过改进技术,制定规则或建立制度可以挽救能源。
5.☆从改变行为入手,有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垃圾?
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就是说,在一个有垃圾的地方容易产生更多地垃圾。减少这种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先行干和随后策略。①先行干预。许多实验使用提示和暗示作为禁止乱扔垃圾的先行策略。先行干预的方法还包括呈现榜样和适当设置垃圾箱。②随后策略。当有垃圾扔进去时会发出“谢谢”的声音,结果人们很少乱扔垃圾。如果运用得当,强化对减少乱扔垃圾行为十分有效,它更容易引发人们清扫肮脏环境的行为。“荣誉制度”的方法来减少乱扔垃圾现象,规定,如果游客捡满一袋废弃物并填写一张有姓名和住址的卡片,就有机会获得25美分的奖励(通过邮寄),一部分人还有可能赢得一笔更大的奖金。
6.☆举例说明怎样减少故意破坏行为?故意破坏行为可以定义为“故意或恶意破坏、损坏、毁坏公有或私有财产”。和没有采取保护资源的措施或无意的乱扔垃圾不同,故意破坏行为是有意的。
故意破坏行为又分为几个类型:为了不法获取某件物品(偷窃、掠取);属于意识上的问题(引起对自己或某个问题的关注);报复性的(目的在于报复);当作消遣(打发无聊),以及恶意破坏(宣泄不满和愤怒,常发生在公共设施上)等。
与“垃圾产生垃圾”相似,①人为破坏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些人认为这很有趣,所以乱涂乱画或其他被损坏的场所更容易成为其他人涂鸦和损坏的目标。要想减少人为破坏,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首先要做的事,是尽快清理已涂画的字迹。②人力破坏一般和个体的心理或社会背景有联系。③故意破行为也可能因为经济需要导致,或由于疏忽,以及事业、学业上的挫折引起。巴伦和费尔曾提出故意破坏行为产生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式解释了什么情况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这个模式提出:社会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认为应该公平地对待别人,自己也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当事实不符合公平原则时,人就会变得怒,并试图寻找一种平衡。④只有当个体自己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并且没有能力调节时,才会导致故意破坏行为。增强自我调节,减少不公平感,或者二者结合也许是减少故意破坏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