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2018年陕西自学考试财政学冲刺复习重点(1)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9-27 13:32:46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1.1财政概念

1.1.1 财政现象

(1)什么是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是形于外、表面的东西,一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感知;现象是个别、片面的东西,展现的是事物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不是事物的共性,它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没有深入本质,形成概念之前,就像盲人摸象,所看到的现象只是事物的局部,是不全面的。

(2)财政现象有那些具体表现?

财政基础理论方面,财政本质、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等;

财政收入方面:如税收、公债、国有资产收入、公益和福利彩票等;

财政支出方面:如政府投资、政府采购、政府教育科学文化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财政管理方面:政府预算、财政体制、 财政政策。

1.1.2 财政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财政的概念问题实质上就是财政的本质问题,被称为财政基础理论的基石问题、核心问题。财政的本质代表了对“财政”最深刻的认识,是对财政的最根本性理解。财政的概念是对财政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形成一个统一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体系的灵魂,也是解释其他全部财政问题的基础。一个鲜明的财政概念观就代表一种独特的财政观,它积淀了、结晶了、升华了财政学家的全部思想。对任何一个财政学者来说,形成一个独特的财政概念都是最难最难的,这意味着要把对财政的全部认识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要把整个财政理论体系只用一个独特的理念统一起来。有些人可以写很厚很厚的财政学书,上百万字也能写出来,但是一句只有几个字的“财政概念”却概括不出来,就是因为概念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1)财政概念的定义:

明确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 = 种差(内涵)+ 属概念(外延)。种差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上也叫内涵,属概念就是与该事物最接近的更大一点的概念,形式逻辑上也叫外延。下好定义的关键是:外延必须相应相称,内涵必须清楚确切。

在这里我们遇到是任何一们学科都会遇到的元概念问题,所谓元概念就是用来定义任何一门学科最基本概念的概念,它本身是不能定义的。因为所有的被定义概念都是借助于其他概念来定义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定义,那么我们总是可以从前一个定义追溯到后一个定义,并一直追溯下去。显然为了有一个起点,人类知识必须接受一些最简单的不用定义的概念。财政是什么客观事物?这实际上就是财政的元概念所指何物的问题。

关于财政是什么?从元概念的角度看,有多种认识。“财政”就其汉字字义理解,“财”即金钱、货币、财富、钱财;“政”即行政、政策、政治。财和政合起来,就是理财之政,由于“政”一般与国家、政府密切相关,所以,“财政”是一个专门表示“国家(政府)理财活动”的词,而通常的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和公司理财活动一般只能称为“财务”活动,而不能称为“财政”活动。“财政”就其英语字义Public Finance理解,“Public”是“公共”之义; “Finance”是“融资、理财”之义,合起来就是公共理财。这些字义的理解都是对财政的传统认识,现代对财政的认识是从经济的角度讲的,认为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政府经济。若进行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总结话,那财政的元概念主要有如下看法:

传统观点:中国认为:财政就是理财之政,即是一种国家理财活动。西方认为:财政就是Public Finance,即是一种公共理财活动。

现代观点:财政就是Public Economic、 Public Sector Economic (Economic of The Public Sector)、Government Economic,即是一种公共经济活动、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政府经济活动。

选择什么样的元概念,将直接影响到对财政基本特征的把握,并最终影响到对财政本质和概念的确定。

(2)本教材的定义:P3页

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国家分配论)

在这个概念中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财政的属概念(外延)是分配。为什么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因为在财政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非营利性,只有国家主体性是财政独有的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属性。为什么财政的属概念是分配呢?因为“财政”是一种特殊的理财活动,而“理财”属再生产的“分配”环节,所以“财政”的属概念就是“分配”。

(3)财政概念的演变

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财政”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在中文“财政”一词出现以前,中国用来概括财政现象的词汇有“国用”、“国计”等,这两个词的外延虽然略有不同,一个是“财用或用度”,另一个是“计度或计会”,但内涵却是一样的,都确定为“国家的”,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将财政的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而西方人自1776年亚当?斯密首创了财政学之后,就主要采用Public Finance而没有采用National Finance或Government Finance来概括财政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人对财政本质的不同理解。英文Public Finance的意思是“公共理财”,它清清楚楚地表明西方人将财政的外延认定为“理财”,而内涵则认定为“公共的”,为什么不用“国家的”或“政府的”来界定财政的内涵呢?原因就在于西方人认为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西方的Public Finance 随着西洋文化的影响后来传播到了亚洲,日本人将其译为“财政”,中国于19世纪末又间接从日本“进口” ,“财政”一词自进入中文词汇后,就一直被解释为“国家理财”,这与中国古代的“国用”、“国计”意思倒是很相近,但中国人的“财政”与西方人的Public Finance在本质上却发生了变化,中文“财政”一词的外延虽然与西文Public Finance一样是“理财”,但内涵却变为“国家的”,这就说明中国人实际上将财政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到了现代,中国财政学又进一步发展出了独特的“国家分配论”学说,但财政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国家主体性”,而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财政学却出现了新动向,财政被理解为“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概念的外延变为“经济”,内涵则变为“公共部门的”,财政的本质属性又演变为“公共性”。从现代财政学的潮流看,财政的元概念选择公共部门经济、公共经济、政府经济已经成为主流。总之,从财政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来,由于人类对财政根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同,财政概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国家理财”到“公共理财”,再到“国家分配”,又到“公共部门经济”的曲折演变。

1.1.3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

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之分。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

(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

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

(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

形成期 :50年代后期、60年代 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

“国家分配论”。

成熟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导期:80年代——90年代 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

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临挑战期:90年代以后——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

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

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

(三) 科学的财政观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理解。

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本理解。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财政的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财政的本质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

财政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财政本质观的交锋,如果争论两种不同的财政观却不从财政本质问题上交锋,那么就脱离了主战场,说明财政的境界还不够高。20世纪中国财政学界兴起的“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其滑稽的理论混战。滑稽的要害在于,争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双方居然没有首先争论“财政是什么”?如果连“财政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又谈何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财政”与“什么是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的要害恰恰就是财政观(财政本质)的不同。“国家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国家理财观和国家分配论”,而“公共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公共理财观和公共经济论”,两者明明是两种不同财政观的本质之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本应该十分精彩的财政本质交锋并没有出现,关键的原因就是“公共财政论者”缺乏必要的财政境界,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公共财政论”实质上并非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而仅是关于财政类型的理论。既然“公共财政论者”自动在本质问题上举手投降了,论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公共财政论”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严重失败,其结果就是在中国财政理论中“国家财政论”仍然力压“公共财政论”,在实践中名声很响的“公共财政论”在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实际上,中国的“公共财政论者”要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一种新型的财政观,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些。在战略上,“公共财政论者”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财政就是公共理财活动,本质上是公共经济”的新财政观,在战术上应该全力以赴地论证“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是公共经济,公共性体现着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

从世界财政学的发展趋势看,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已经成为引领财政观变革的新主流。传统财政学,无论是中国的国家理财观(国家分配论),还是西方的公共理财观(公共分配论),对财政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它们都从政府收支管理出发,一个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另一个强调公众的主导作用,两种财政观的境界都不如公共经济观(公共经济论)开阔高远。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都没有跳出政府收支的圈圈,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处理收支矛盾,他们善于算财政的账,不善于算经济的账。而公共经济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它跳出政府收支看财政,视财政为公共经济(公共部门经济),辨证地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之中,注重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联系,既重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也重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公共经济观不仅善于算财政的账,而且善于算经济的账、社会的账和政治的账,比较有战略眼光,其财政观的境界明显高出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从中国财政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看,走公共经济学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财政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学者财政观的境界。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经济类2018年陕西自学考试财政学冲刺复习重点(1)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zl_jjl/18129.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2018年陕西自学考试财政学冲刺复习重点(1)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9-27 13:32:46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1.1财政概念

1.1.1 财政现象

(1)什么是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是形于外、表面的东西,一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感知;现象是个别、片面的东西,展现的是事物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不是事物的共性,它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没有深入本质,形成概念之前,就像盲人摸象,所看到的现象只是事物的局部,是不全面的。

(2)财政现象有那些具体表现?

财政基础理论方面,财政本质、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等;

财政收入方面:如税收、公债、国有资产收入、公益和福利彩票等;

财政支出方面:如政府投资、政府采购、政府教育科学文化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财政管理方面:政府预算、财政体制、 财政政策。

1.1.2 财政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财政的概念问题实质上就是财政的本质问题,被称为财政基础理论的基石问题、核心问题。财政的本质代表了对“财政”最深刻的认识,是对财政的最根本性理解。财政的概念是对财政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形成一个统一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体系的灵魂,也是解释其他全部财政问题的基础。一个鲜明的财政概念观就代表一种独特的财政观,它积淀了、结晶了、升华了财政学家的全部思想。对任何一个财政学者来说,形成一个独特的财政概念都是最难最难的,这意味着要把对财政的全部认识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要把整个财政理论体系只用一个独特的理念统一起来。有些人可以写很厚很厚的财政学书,上百万字也能写出来,但是一句只有几个字的“财政概念”却概括不出来,就是因为概念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1)财政概念的定义:

明确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 = 种差(内涵)+ 属概念(外延)。种差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上也叫内涵,属概念就是与该事物最接近的更大一点的概念,形式逻辑上也叫外延。下好定义的关键是:外延必须相应相称,内涵必须清楚确切。

在这里我们遇到是任何一们学科都会遇到的元概念问题,所谓元概念就是用来定义任何一门学科最基本概念的概念,它本身是不能定义的。因为所有的被定义概念都是借助于其他概念来定义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定义,那么我们总是可以从前一个定义追溯到后一个定义,并一直追溯下去。显然为了有一个起点,人类知识必须接受一些最简单的不用定义的概念。财政是什么客观事物?这实际上就是财政的元概念所指何物的问题。

关于财政是什么?从元概念的角度看,有多种认识。“财政”就其汉字字义理解,“财”即金钱、货币、财富、钱财;“政”即行政、政策、政治。财和政合起来,就是理财之政,由于“政”一般与国家、政府密切相关,所以,“财政”是一个专门表示“国家(政府)理财活动”的词,而通常的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和公司理财活动一般只能称为“财务”活动,而不能称为“财政”活动。“财政”就其英语字义Public Finance理解,“Public”是“公共”之义; “Finance”是“融资、理财”之义,合起来就是公共理财。这些字义的理解都是对财政的传统认识,现代对财政的认识是从经济的角度讲的,认为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政府经济。若进行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总结话,那财政的元概念主要有如下看法:

传统观点:中国认为:财政就是理财之政,即是一种国家理财活动。西方认为:财政就是Public Finance,即是一种公共理财活动。

现代观点:财政就是Public Economic、 Public Sector Economic (Economic of The Public Sector)、Government Economic,即是一种公共经济活动、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政府经济活动。

选择什么样的元概念,将直接影响到对财政基本特征的把握,并最终影响到对财政本质和概念的确定。

(2)本教材的定义:P3页

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国家分配论)

在这个概念中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财政的属概念(外延)是分配。为什么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因为在财政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非营利性,只有国家主体性是财政独有的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属性。为什么财政的属概念是分配呢?因为“财政”是一种特殊的理财活动,而“理财”属再生产的“分配”环节,所以“财政”的属概念就是“分配”。

(3)财政概念的演变

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财政”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在中文“财政”一词出现以前,中国用来概括财政现象的词汇有“国用”、“国计”等,这两个词的外延虽然略有不同,一个是“财用或用度”,另一个是“计度或计会”,但内涵却是一样的,都确定为“国家的”,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将财政的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而西方人自1776年亚当?斯密首创了财政学之后,就主要采用Public Finance而没有采用National Finance或Government Finance来概括财政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人对财政本质的不同理解。英文Public Finance的意思是“公共理财”,它清清楚楚地表明西方人将财政的外延认定为“理财”,而内涵则认定为“公共的”,为什么不用“国家的”或“政府的”来界定财政的内涵呢?原因就在于西方人认为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西方的Public Finance 随着西洋文化的影响后来传播到了亚洲,日本人将其译为“财政”,中国于19世纪末又间接从日本“进口” ,“财政”一词自进入中文词汇后,就一直被解释为“国家理财”,这与中国古代的“国用”、“国计”意思倒是很相近,但中国人的“财政”与西方人的Public Finance在本质上却发生了变化,中文“财政”一词的外延虽然与西文Public Finance一样是“理财”,但内涵却变为“国家的”,这就说明中国人实际上将财政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到了现代,中国财政学又进一步发展出了独特的“国家分配论”学说,但财政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国家主体性”,而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财政学却出现了新动向,财政被理解为“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概念的外延变为“经济”,内涵则变为“公共部门的”,财政的本质属性又演变为“公共性”。从现代财政学的潮流看,财政的元概念选择公共部门经济、公共经济、政府经济已经成为主流。总之,从财政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来,由于人类对财政根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同,财政概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国家理财”到“公共理财”,再到“国家分配”,又到“公共部门经济”的曲折演变。

1.1.3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

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之分。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

(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

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

(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

形成期 :50年代后期、60年代 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

“国家分配论”。

成熟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导期:80年代——90年代 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

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临挑战期:90年代以后——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

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

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

(三) 科学的财政观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理解。

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本理解。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财政的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财政的本质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

财政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财政本质观的交锋,如果争论两种不同的财政观却不从财政本质问题上交锋,那么就脱离了主战场,说明财政的境界还不够高。20世纪中国财政学界兴起的“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其滑稽的理论混战。滑稽的要害在于,争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双方居然没有首先争论“财政是什么”?如果连“财政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又谈何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财政”与“什么是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的要害恰恰就是财政观(财政本质)的不同。“国家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国家理财观和国家分配论”,而“公共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公共理财观和公共经济论”,两者明明是两种不同财政观的本质之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本应该十分精彩的财政本质交锋并没有出现,关键的原因就是“公共财政论者”缺乏必要的财政境界,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公共财政论”实质上并非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而仅是关于财政类型的理论。既然“公共财政论者”自动在本质问题上举手投降了,论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公共财政论”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严重失败,其结果就是在中国财政理论中“国家财政论”仍然力压“公共财政论”,在实践中名声很响的“公共财政论”在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实际上,中国的“公共财政论者”要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一种新型的财政观,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些。在战略上,“公共财政论者”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财政就是公共理财活动,本质上是公共经济”的新财政观,在战术上应该全力以赴地论证“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是公共经济,公共性体现着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

从世界财政学的发展趋势看,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已经成为引领财政观变革的新主流。传统财政学,无论是中国的国家理财观(国家分配论),还是西方的公共理财观(公共分配论),对财政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它们都从政府收支管理出发,一个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另一个强调公众的主导作用,两种财政观的境界都不如公共经济观(公共经济论)开阔高远。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都没有跳出政府收支的圈圈,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处理收支矛盾,他们善于算财政的账,不善于算经济的账。而公共经济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它跳出政府收支看财政,视财政为公共经济(公共部门经济),辨证地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之中,注重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联系,既重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也重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公共经济观不仅善于算财政的账,而且善于算经济的账、社会的账和政治的账,比较有战略眼光,其财政观的境界明显高出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从中国财政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看,走公共经济学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财政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学者财政观的境界。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