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俄罗斯小说文体论复习资料九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9:03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九章 巴赫金学说与小说文体
文学批评侧重于内部规律的,称为“内部研究”。他们视文学的本质为文学性。侧重于文学的外部规律的,称为“外部研究”。在文学研究从内向外实行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种倡导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悄然无声中诞生。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研究成果为其杰出代表。巴赫金较为辩证地揭示出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文本形式与语境背景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质。他提出了“复调”与“狂欢化”新概念。
1、复调小说是一种文体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
A、复调小说的内涵
根据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不同,巴赫金将小说文本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独白型小说与复调小说。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是主体,主人公是客体,主人公存在于作为作者视野的世界中,小说的整体性服从于作者的声音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小说所描绘的世界是作者意识的一统天下——独白型小说。
复调小说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众多主人公之间或同一主人公之间不同意识的对话;二是主人公与作者意识的平等对话。复调小说理论丰富了小说文本的内容。
B、文体的整体性研究
复调小说理论涉及的不仅是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这一个方面,还直接关联着作者的世界观与创作、批评的视角与方法论问题。巴赫金研究文学现象的切入点是小说文体。
C、文体是对话的场所
对话原则是巴赫金反复运用的研究方法。他声称语义出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话及其语境,大家经由对话获得意义。这个对话可以是两者之间的,也可以是个人意识中内在矛盾的对话。对话原则是他的文体理论的核心。对话中任何一方的言语都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群体性。
他把陀氏小说中的话语现象分成两类:一类是独白型话语,这是指一个意义完整的话语。另一类是复调型话语,指多种独白型话语构成的交流。
有人认为,陀氏的小说是“思想小说”,恩格尔哈特就持这种观点。但巴赫金予以否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复调是否可以盖过作者的声音,冲淡并且否定作家主观意识对作品的控制,这是巴赫金铁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统一的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地位平等,均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
复调小说与独白型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只有艺术构思形式上的差异。独白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意识的直接客体,人物形象只对作者的意识作独白反映。而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距离拉大了,是作者意识的间接客体。
D、共时性叙述手法
时间表现形态和空间表现形态,是小说文体的重要范畴。陀氏的共时性叙述实质上是对空间的叙述,是通过主人公内心多种声音的共时对话来表现的心理空间。
陀氏在表现主人公的主体意识时,重空间存在,轻时间流程,形成独特的叙述方式:首先是从共时性的空间层面来结构作品。一切都是作为现时的经历被意识体验。即便是过去的事情,也被叙述成记忆中的现在,在现时被感受到。共时性的艺术结构,必须用戏剧化的方式进行叙述。陀氏总是要从一个人的内心矛盾中引出两个人来,目的是把这一矛盾戏剧化,把它横展开来表现。他经常让主人公与自己的替身、
与鬼魂、与另一个自我、与自己的漫画像交谈。巴赫金还探讨了这种对话的两个特点:一是设置他人意识,二是双声语对话。他人意识的功能——在复调小说中,离开了对话,离开了进行对话的主人公,作者的思想观点则无从表达。它的功能首先是表现作者自我意识的主体,因为没有他者就无所谓自我。创造他者是为了设置对立面,成为对话的另一个载体。双声语是人物内心对话时折射出来的复调声音,即同一种语言内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语义指向。两个人以上的对话由双声语进行,这在许多作家笔下都写到过,而人物内心的双声语对话,则是陀氏作品所独创。双声语对话都是由同一问题引发,两种声音一旦进入争辩,便成产对立,对话的一方绝对不可能说服另一方,因而具有未完成性。
E、评价与判断
现代叙述学从本质上说,是借助于语言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巴的贡献显而易见,但其基本理论也有什得商榷之处。他扬陀抑托,不符合两位作家的创作实际。
2、文学狂欢化与文体
拉伯雷被称为16世纪的伏尔泰。巴赫金1940年完成了《现实主义历史上的拉伯雷》一书。
A、中世纪的民间文化
拉伯雷与中世纪民间文化的渊源关系,是巴赫金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拉伯雷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的成因。在近代欧洲文学的开拓者中,拉伯雷是最崇尚民主的一个。他塑造的形象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非官方性质。他是民间诙谐文化在文学领域里最杰出的代表。
民间诙谐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1、首先是多种狂欢形式和民间庆典。狂欢节的仪式和演出有许多新的特征。就其具体的感性形象而言,狂欢节的游戏接近于形象艺术,亦即接近于戏剧演出。狂欢节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别,没有萌芽的状态的舞台。狂欢节时,人们可以暂时超越官方的限制,按照狂欢节自由的法律行事。2、诙谐性语言作品(包括拉丁语和各种民族语言),是民间诙谐文化教育的第二种形式。戏仿体最古老的是《西普里安的晚餐》,用拉丁语写成。(诙谐语言作品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皆同狂欢节的广场相联系,表现广场上狂欢的形式、狂欢的象征、狂欢时的演出和笑声等等,一切都离不开狂欢节的广场。二是对世界和生活的纯狂欢节式的观察与理解。)3、不拘形式的广场言语现象,是民间诙谐文化的第三种表现形式。
为什么说狂欢民间文化体现了一种诙谐艺术?首先它是节目的诙谐,是全民性的,大家都笑,普天同庆。其次,这种诙谐的笑是包罗万象的,以万事万物取笑。最后,这种诙谐是正反同体的,既欢喜,又冷嘲热讽;既肯定,又否定;既恨,又爱;既埋葬,又再生。
3、狂欢化理论对文体学的影响
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将狂欢式的内容转化为文学语言的表达,就是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概念。
巴赫金用狂欢化理论分析文学现象,以下几种观点具有创新意义:一是狂欢节式的结构安排。如《巨人传》的结构作了狂欢节式的处理,另如卡冈都亚离奇的出世方法,卡冈都亚摘取圣母院教堂的大钟,是典型的狂欢化贬低手法。二是感受世界的怪诞形式。怪诞手段主要是用来表现个体对主观世界的感受。现代怪诞风格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是以托马斯。曼、布莱希特、聂鲁达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怪诞风格,这条路线与民间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另一条是以超现实主义者、表现主义者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怪诞风格。现代主义怪诞风格表现的完全是另一种世界秩序、另一种生活制度。三是广场概念与假面功能。广场上的表演是流动的,因此文学也不应该设定中心话语。狂欢节上,广场上的人们要戴上面具,人们就失去了贫富对立,进入了平等的生存状态。因此,假面是一种符号,具有象征性的多植功能。另一功能是促使过渡、蜕变发生,打破自然界限,挑战严肃性,体现生活的游戏原则。四是文学语言的狂欢。首先是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狂欢化语言的艺术功能还表现在词语的双重指向和象征力量上。《巨人传》中写到的多种狂欢形式,无不包含双重指向。
狂欢化理论动摇了单一性文化的垄断地位。巴赫金强调事物量变的一面,但忽略了事物的质规定性。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