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七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8:58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种云》作者:瞿秋白

  1、简析《一种云》的主题思想。

  《一种云》是一篇杂文,写于1931年。

  它的主题思想是,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扬战斗风格,揭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揭示出惟有以人民的革命暴力才能改造中国的真理。

  2、简析《一种云》以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思想的特点。

  《一种云》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一连串的象征,加以有机的组织安排,简洁生动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全文似乎都是描写自然景象,但几乎所有的景象,各各是某一种社会力量的象征。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幅漫漫长夜图,就是黑暗旧中国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写照。第二部分以象征手法,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结尾“要使小小的雷电变成惊天动地的霹雳”,以拨开“满天的愁云惨雾”,这“只有自己做了雷公公电闪娘娘才办得到”;呼唤人民起来,以革命的暴力推倒三座大山,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的主题思想,得到简洁生动的表现。

  《雨前》作者:何其芳

  1、简析本文对北方雨前自然气候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何其芳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个散文集《画梦录》,《雨前》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作者对色彩、形象的集中表现,使我们获得了强烈的感受:一些天地间躁动的动物,还有北方干裂的土地、飞扬的尘土、憔悴的柳条,经组合、渲染,构成一种干枯、灰暗、烦躁的浓郁氛围,那便是北方特有的雨前情景。

  雨前的自然气候,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气氛的形象比拟,并且这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社会的阴暗沉闷是作者心头阴影的根源。身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尤如那需要滋养的北方大地。作品寄情于景,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绪。

  2、简析本文对故乡春雨怀想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文中第三、第六自然段描绘的景色与前面论及的那种灰白色调、哀怨情绪迥然相异,这里有对故乡雷声、雨声的怀想;青山绿水,温馨、恬美、充满生命欢欣的情状,与其说是对故乡的怀恋,不如说是作者向往的理想之梦,他对故乡的缅怀中,唤起了、也包含着对希望的憧憬,可以说是一种记忆的真实与幻想的抒合。

  看出作者的意识流动:因为对现状的不满,产生对希望的渴求,反过来,正因为有了对理想的追求,才会对昏暗的现实更加反感。

  3、简析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整篇文章除了最后有一句议论外,前面七个自然段落都通过描绘形象来表现作者自己的感情与思绪。注重形象描写,正是作者散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雨前,天空、地面、河沟,还有鸭子、鹰隼共同组合成为灰白的主色调画面,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雨前》是篇散文,可是一系列的意象使整篇文章如诗又如画。它是一篇美文,写景状物,准确洗练,精细传神,尤其是对故乡的怀想,既有深刻的意蕴,又有清新隽永的韵味。

  《鹰之歌》作者:丽尼

  1、简析本文的主题。

  《鹰之歌》是丽尼写于1934年12月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鹰的赞颂,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愁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由女友而忘却忧伤,感觉兴奋。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女友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女友性格、精神的赞词。

  《鹰之歌》是旧世界的叛逆者的赞歌,是对于敢于向黑暗进击的革命者的赞歌,是在黑暗的逆境中也仍然展翅奋飞的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

  2、分析鹰的形象。

  作者重点描写盘旋于南方高空的鹰形象,它是整个南方黄昏中最突出、也是最令作者震撼的一个意象,它象征着作者的为革命献身的女友,象征着一切敢于同旧世界顽强抗争的英勇战士。作者形象地概括了鹰的特征,突出了鹰的行为与精神,使这一形象与女友的性格相契合。由于作者洗练、生动地展现了鹰的形象,并融入自己对鹰的一腔深情,从而使得这一短文的主题形象获得了不朽。

  3、简析作品开头对南方黄昏描写的艺术特点和作用。

  作者的视线由上及下,由远及近,对南方美丽的黄昏作了多层次的描写,这和数次出现的那赤红的天空之中的鹰的翱翔和歌唱,构成色彩浓重、情调悲壮、富于象征意蕴的动人画面,加强了作品的韵味。开头部分对南方天空的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另外,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与美感,一连几句“南方……”、“黄昏……”、“晚霞……”分行排列的句式,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强了散文诗的韵味,使这篇短文充满诗情画意,极具艺术感染力。

  《囚绿记》作者:陆蠡

  1、分析常春藤的特征和它所体现的象征意蕴。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2、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风景谈》作者:茅盾

  1、分析此文的思想内容。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同年12月写下了这篇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

  《风景谈》中一幅幅散发出活力的生活图景,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它不仅是对黄土高原雄伟壮观的景物的抒写,而且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是对延安精神的崇高景仰。作品正是以谈风景为名,讴歌了延安战士博大的革命胸怀,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作品名为风景谈,确也是一种深刻有意义的“风景”理论。

  2、分析本文含蓄的艺术特色。

  (艺术上第一个特点)含蓄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创作和发表于当时的国统区,因此未写明写何处。但当时的读者都明白,这是写陕甘宁边区延安,是延安的劳动者,鲁艺的文化人,延安的抗日青年、干部和战士。

  其次,含蓄更表现在名写景,实写人,以景衬人;第三,以延安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不过一些场景,以小见大,表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歌颂了延安的新人、新生活、新精神;底蕴深厚,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

  3、简析本文吸取电影手法的艺术特点。

  (艺术上第二个特点)本文在艺术上表现上还借鉴了电影手法。六个场景由一个主题统率,场景描写融进议论和抒情,犹如电影的解说词,并起到穿针引线作用,把六个镜头有机组接,层层递进,融为一体。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1、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希冀为儿孙谋求幸福,实质却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心灵,葬送了年轻可爱生命的道路。又一条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决裂,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2、简析《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代表了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了姐弟之情,又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它象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文章中,以“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4、简析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时间顺序的推移来叙事,描写他回故居又再度离去。另一方面又运用了由景及情、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抒发怀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又与“长宜子孙”这一家族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于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便以议论说理的方式出现。全文的叙事、抒情、说理议论紧紧交织在一起。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串讲笔记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七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zl/9256.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七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8:58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种云》作者:瞿秋白

  1、简析《一种云》的主题思想。

  《一种云》是一篇杂文,写于1931年。

  它的主题思想是,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扬战斗风格,揭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揭示出惟有以人民的革命暴力才能改造中国的真理。

  2、简析《一种云》以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思想的特点。

  《一种云》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一连串的象征,加以有机的组织安排,简洁生动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全文似乎都是描写自然景象,但几乎所有的景象,各各是某一种社会力量的象征。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幅漫漫长夜图,就是黑暗旧中国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写照。第二部分以象征手法,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结尾“要使小小的雷电变成惊天动地的霹雳”,以拨开“满天的愁云惨雾”,这“只有自己做了雷公公电闪娘娘才办得到”;呼唤人民起来,以革命的暴力推倒三座大山,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的主题思想,得到简洁生动的表现。

  《雨前》作者:何其芳

  1、简析本文对北方雨前自然气候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何其芳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个散文集《画梦录》,《雨前》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作者对色彩、形象的集中表现,使我们获得了强烈的感受:一些天地间躁动的动物,还有北方干裂的土地、飞扬的尘土、憔悴的柳条,经组合、渲染,构成一种干枯、灰暗、烦躁的浓郁氛围,那便是北方特有的雨前情景。

  雨前的自然气候,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气氛的形象比拟,并且这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社会的阴暗沉闷是作者心头阴影的根源。身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尤如那需要滋养的北方大地。作品寄情于景,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绪。

  2、简析本文对故乡春雨怀想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文中第三、第六自然段描绘的景色与前面论及的那种灰白色调、哀怨情绪迥然相异,这里有对故乡雷声、雨声的怀想;青山绿水,温馨、恬美、充满生命欢欣的情状,与其说是对故乡的怀恋,不如说是作者向往的理想之梦,他对故乡的缅怀中,唤起了、也包含着对希望的憧憬,可以说是一种记忆的真实与幻想的抒合。

  看出作者的意识流动:因为对现状的不满,产生对希望的渴求,反过来,正因为有了对理想的追求,才会对昏暗的现实更加反感。

  3、简析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整篇文章除了最后有一句议论外,前面七个自然段落都通过描绘形象来表现作者自己的感情与思绪。注重形象描写,正是作者散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雨前,天空、地面、河沟,还有鸭子、鹰隼共同组合成为灰白的主色调画面,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雨前》是篇散文,可是一系列的意象使整篇文章如诗又如画。它是一篇美文,写景状物,准确洗练,精细传神,尤其是对故乡的怀想,既有深刻的意蕴,又有清新隽永的韵味。

  《鹰之歌》作者:丽尼

  1、简析本文的主题。

  《鹰之歌》是丽尼写于1934年12月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鹰的赞颂,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愁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由女友而忘却忧伤,感觉兴奋。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女友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女友性格、精神的赞词。

  《鹰之歌》是旧世界的叛逆者的赞歌,是对于敢于向黑暗进击的革命者的赞歌,是在黑暗的逆境中也仍然展翅奋飞的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

  2、分析鹰的形象。

  作者重点描写盘旋于南方高空的鹰形象,它是整个南方黄昏中最突出、也是最令作者震撼的一个意象,它象征着作者的为革命献身的女友,象征着一切敢于同旧世界顽强抗争的英勇战士。作者形象地概括了鹰的特征,突出了鹰的行为与精神,使这一形象与女友的性格相契合。由于作者洗练、生动地展现了鹰的形象,并融入自己对鹰的一腔深情,从而使得这一短文的主题形象获得了不朽。

  3、简析作品开头对南方黄昏描写的艺术特点和作用。

  作者的视线由上及下,由远及近,对南方美丽的黄昏作了多层次的描写,这和数次出现的那赤红的天空之中的鹰的翱翔和歌唱,构成色彩浓重、情调悲壮、富于象征意蕴的动人画面,加强了作品的韵味。开头部分对南方天空的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另外,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与美感,一连几句“南方……”、“黄昏……”、“晚霞……”分行排列的句式,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强了散文诗的韵味,使这篇短文充满诗情画意,极具艺术感染力。

  《囚绿记》作者:陆蠡

  1、分析常春藤的特征和它所体现的象征意蕴。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2、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风景谈》作者:茅盾

  1、分析此文的思想内容。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同年12月写下了这篇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

  《风景谈》中一幅幅散发出活力的生活图景,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它不仅是对黄土高原雄伟壮观的景物的抒写,而且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是对延安精神的崇高景仰。作品正是以谈风景为名,讴歌了延安战士博大的革命胸怀,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作品名为风景谈,确也是一种深刻有意义的“风景”理论。

  2、分析本文含蓄的艺术特色。

  (艺术上第一个特点)含蓄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创作和发表于当时的国统区,因此未写明写何处。但当时的读者都明白,这是写陕甘宁边区延安,是延安的劳动者,鲁艺的文化人,延安的抗日青年、干部和战士。

  其次,含蓄更表现在名写景,实写人,以景衬人;第三,以延安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不过一些场景,以小见大,表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歌颂了延安的新人、新生活、新精神;底蕴深厚,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

  3、简析本文吸取电影手法的艺术特点。

  (艺术上第二个特点)本文在艺术上表现上还借鉴了电影手法。六个场景由一个主题统率,场景描写融进议论和抒情,犹如电影的解说词,并起到穿针引线作用,把六个镜头有机组接,层层递进,融为一体。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1、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希冀为儿孙谋求幸福,实质却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心灵,葬送了年轻可爱生命的道路。又一条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决裂,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2、简析《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代表了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了姐弟之情,又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它象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文章中,以“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4、简析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时间顺序的推移来叙事,描写他回故居又再度离去。另一方面又运用了由景及情、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抒发怀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又与“长宜子孙”这一家族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于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便以议论说理的方式出现。全文的叙事、抒情、说理议论紧紧交织在一起。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