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网友整理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四)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5:52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应注明一点:诗律部分,我选了一些例子,但是没有全把平仄注上。你可以自己找书补上。

  第十五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 、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六节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 )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 、怎样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古书的标点

  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第十八节古文今译

  1 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 、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第十九节古今语音的异同

  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 、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双声:即声母相同。叠韵即韵母相同。

  4 、古今声母的不同:也可由联绵词反映出来。古双声的联绵词在今音读来还是双声的占多数,但是也有小部分却因字音的变化而不再构成双声关系了。

  5 、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6 明末杰出的古音学家陈第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第二十节古音通假

  1 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2 、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 )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如:蚤~ 早,畔~ 叛,无~ 毋等(2 )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如:惠~ 慧。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伸,详~ 佯。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如归~ 馈,阙~ 掘。

  第二十一节诗律

  1 、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 、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 、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

  “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 、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 、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 仄仄- 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 平

  C 平平- 平- 仄仄 D仄仄- 仄- 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C 仄仄- 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 平平

  7 、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 、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 、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 (||)-||—,D (-)||| -|.

  A (-)||-| ,B (||)-||—。C (||)-||,D (-)||| -.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 (-)||| -,B (||)-||—。C (||)-||,D (-)||| -.

  A (-)||-| ,B (||)-||—。C (||)-||,D (-)||| -.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 (||)-||,D (-)||| -.A (-)||-| ,B|| )-||—。

  C (||)-||,D (-)||| -.A (-)||-| ,B|| )-||—。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 (||)-||—,D (-)||| -.A (-)||-| ,B|| )-||—。

  C (||)-||,D (-)||| -.A (-)||-| ,B|| )-||—。

  (注)“—”平:“| ”仄。

  简化格式:甲:ABCDABCD乙DBCDABCD丙CDABCDAB丁BDABCDAB,

  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10、“犯孤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就再没有平声,称作犯孤平。

  11、拗救:出现不合平仄、不合声律的拗句,采取补救办法,术语上就叫拗救。拗救的几种方法:

  (1 )孤平自救:在B 句中,为避免犯孤平,将第三字(指五言的,七言的就加二字,是第五字。以下同)改为平声字,即| —||—改为| -| —。我们称它为“B1拗3 自救”。

  (2 )特种拗救:C 句3 拗4 自救。即成了“-| —| ”。

  (3 )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aA句4 拗,B 句3 救,即“||—||,-| -.”b.A4拗,B1拗B3救。即“||—||,| -| —。”(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

  12、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1 )找出入声字(一般考试卷上都给注明)。(2 )逐字画平仄。

  (3 )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4 )写出平仄谱。

  (5 )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6 )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13、近体诗对仗的种类:(1 )工对:同一词类中分门别类很细微,如人名对人名,色对色,数词对数词等。(2 )宽对:只要求词类相同。(3 )借对:借音借义。

  第二十二节词律

  1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 、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1 )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2 )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3 )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 )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 、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5 、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一韵到底。(2 )同部换韵(3 )平仄换韵。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 、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1 李白《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

  2 王维《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3 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4 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宜应老病休。—| -| ,-||—。

  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 -.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言平起仄收式)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言平起平收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

  8 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 杜甫《天末怀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

  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3 苏轼《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

  4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

  1 五维《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失粘)

  2 杜甫《咏怀古迹》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失粘)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学习笔记网友整理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xxbj/912.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