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历年常考题目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5:42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答:1.历史定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成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成为邓小平理论。
2.形成条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3.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4.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性质:一方面仍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意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所决定的。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突出生产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目标。
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辨证统一。
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是: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时代主题的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P228)
第一,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对改革开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为我们扫清了阻碍改革开放的种种“左”的思想和观念的障碍,它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种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
第三,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第四,“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第五,“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以及其关系。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社会主义共性,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性,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但在当前,应当特别强调和重视它的后一层含义。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3.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是关键。“两个基本点”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这三方面之间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可偏废。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答: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三个目标: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
3.三个重点:第一,农业;第二,能源与交通;第三,教育与科学。
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答:1.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2.中心:提高经济效益。
3.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4.结构:优化结构就是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5原因:第一、可以节约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第二、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三、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九、区域经济梯次推进。
答:1.内容:“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87年邓小平提出)
2.依据: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正是运用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加快中西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发展更快,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了,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整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
十、基本经济制度。
答: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具体原因是: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凭借自身的力量和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着生产和流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
第五、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所有制与非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社会或劳动者集体支配、经营生产资料并对产品进行分配的具体方式,它主要是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十一、分配制度。
答:1.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劳动作为人个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分配制度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第二、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第一,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需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和劳动效率挂钩。在其它分配方式中,需把生产要素获得的利益,同各种经济的效率相结合。
第三,兼顾公平就是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合理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兼顾公平有利于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保持社会稳定。
第五,在微观层次应坚持效率优先,侧重于效率实行;在宏观层次,侧重于体现公平。
十二、社会保障制度。
答:1.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核心:社会保险
4.社会保障的功能:第一,社会稳定功能。第二,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第三,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第四,经济调节功能。(P262)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内容:
第一,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心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第三,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十四、邓小平的新判断: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十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由地处理本国对外一切事物。
2.对外开放的含义及其体现。
我国对外开放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
1 建立经济特区,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格局。
2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十六、社会主义民主。
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指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2.特点: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是具有广泛性的民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是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3. 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这集中体现在:
第一, 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真正享有。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4.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新型民主的三个特点:)
第一、两种民主的经济基础和宗旨根本不同。
第二、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
第三、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形式上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真实的、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十七、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1.共产党为领导,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2.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
3.以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4.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甘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
5.以宪法为活动准则。
十八、依法治国。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十九、精神文明建设。
答:1.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原则是:重在建设。重大建设也就是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毋求实效。
二十、一国两制。
答:1.“一国两制”的内容:第一,“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第二,实行“两种制度”
第三,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第四,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与解决国内问题。)
3.“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第一、 他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 他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二十一、新时期统一战线。
答: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2.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二十二、民族问题。
答: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
二十三、三个代表。
答:“三个代表”的内容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北京自考热线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学习笔记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历年常考题目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