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自考美学笔记第七章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6:49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七章 美育

  一、 基本概念(识记)

  1、 柏拉图的美育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起源与摹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使之摹仿,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但如果作品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又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柏拉图特别强调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这是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的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

  2、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陶治心灵的作用与道德教育加以区别。这一点对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法有一定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称为“陶治”,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同时他继承柏拉图的观点,强调音乐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3、 贺拉斯的美育观

  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实际上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即要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4、席勒的美育观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认为,正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5、马克思的美育观

  马克思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但他认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的,也就是说,要在人的基本温饱问题能够解决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审美教育。同时,审美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基本艺术修养能力的人。

  6、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7、美育的三种方式

  (1) 对自然美的欣赏。

  (2) 对社会美的欣赏。

  (3) 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也即对艺术美的欣赏。

  二、基本理论

  1、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和联系

  (1)总论: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不同和最终目的不同。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入门的体质。美育则不同,它的教育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即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德育、智育、体育的目的是现实功利的,而美育的目的是超功利的。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又是有联系的,具体阐述如下:

  (2)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a. 区别在于:

  德育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性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的人,目的在于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的普遍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自觉地用社会的普遍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培养人的社会人格。德育的依据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它主要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培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由于美的对象以其吸引力感染着鉴赏者,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得到陶冶,因此美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最终目的是在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b. 联系在于:

  美育与德育又是有联系的。从个体角度看,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德育的因素。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为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审美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使得道德人格的塑造不仅仅限于理智与意志的范围,而且扩展到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3) 美育和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a.美育与智育的区别:

  目的不同: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

  过程不同:智育的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体系如公式、定理、概念、定义、法则以及判断和推理过程等为教育内容。美育则主要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主要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

  性质不同:智育本质上是由外向内的输入,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则总是在适应着不同年龄水平上的情感生活需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和与个体生命的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满足了个体生命发展的要求。

  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而智育则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b. 美育与智育的联系:

  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决定了美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的审美能力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感悟能力,它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 美育和体育的区别和联系:

  a. 区别:

  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方式不同,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联系:

  美育与体育的联系:由于现代健康的特征则主要是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就不仅具有生理学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心理学的特征。在体育中,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在美育中,情感活动也带动着生理的发展。体育和美育共同促进着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体育可以促进人体作身体自由协调的活动,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2、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其次,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但用不着强制与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

  第三,美感教育还是心甘情愿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之以内,从内心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这就与以形象的“直观挂图”从事教学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四,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着意味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第五,美育还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

  3、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美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使人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也就是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4、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感化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审美也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

  但两者又是有着区别的,美育不仅仅通过艺术进行,而且也通过自然和社会等方式进行。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为着审美教育,而且还为着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如音乐家、画家、舞蹈家、戏剧家等。

  三、分析阐释题

  1、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

  a. 基本原理:

  美育虽然属于精神和心理的范围,但却是建筑在物质的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的。美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个别性和普遍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关系中,具体表现为:

  (1) 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 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转移
        ┎ 生理的--------→ 心理的
        ┃ (兴奋和快感)  (恬适和愉悦)
        ┃      转移
美育改变的途径 ┫ 个别性---------→普遍性
        ┃(感受和形象)   (观照和沉思)
        ┃      转移
        ┖ 功利性-------→超功利性
        (占有和享受)   (旷达和赏玩)

  b. 分析说明:

  首先,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舒适和愉悦。由于美育必须让人透过声音、色彩、形状等形式因素来感受,这就使得审美主体能在生理上获得兴奋和快感,但同时这些美的形式因素虽然反映了客观世界和客观生活,但却没有任何客观世界与客观生活的实际内容,他们满足不了我们生理上的任何需要,只是供我们观赏和品味,在心理上构筑恬适而又愉快的境界,从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做人的水平和修养,转移了我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

  其次,从个别性的感受和直观,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美感活动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的形象,从大量的偶然中得到必然,从个别的细节上升到普遍的旨趣。例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诗,写的是个别的慈母和游子,但所表现的是天下的父母心,我们在审美教育中,直观的是个别,却能从中飞跃到普遍性的真理,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提高一步。

  再则,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人生在世,都有功利要求,但作为观赏的美,则必须从功利性中解脱出来,不带功利性。审美教育就能帮助人们从个人狭隘的功利观念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提升。例如我们欣赏自然美,它如比较恬静,就能够把我们转移到旷达的心境和赏玩的态度中去。当然从另一面看,美感教育由于能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它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利活动。

  2、举例说明通过艺术进行美育有何特点。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通过艺术进行美育的四个特点。并结合具体作品事例阐释这四个特点。

  (1) 这四个特点是:

  a. 艺术品能动反映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b. 艺术中不仅反映了生活的意味,而且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c. 艺术品作为情感的宣泄,是时代的共同心声。

  d. 艺术中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2) 分析说明: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感受着自然、社会和艺术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人在艺术中所受到的感染最为强烈和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艺术能动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生活,其中体现了艺术家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包含了艺术家的能动作用,也包含着作者特殊的情趣,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例如《红楼梦》对清代社会的描绘,可以让人对清代社会的感受更为深切。其中真实地展示了日常生活的场面。我们通常对生活中的情调和场景固然有一定的体验,但由于身在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艺术家则让我们既身临其境,又置身事外。身临其境,故能感受深切;置身事外,则可避免“当局者迷”,而能“旁观者清”。同时,艺术家以其卓越的才情,传达出人们所共有的情感状态,可以让读者从这种“心声”中获得共鸣。许多优秀的作品能牵动亿万人的心,影响着多少代人的精神生活,正是由于他们是人的心声的真诚流露。诸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名句,朱自清《背影》对父爱的真切、细致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来自真诚的人生体验,并且可以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同时,艺术家不管是抨击现实,还是憧憬理想,都在艺术中直接或间接地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如巴尔扎克的小说一方面抨击当时的社会,不满足于现实,另方面作者的目的,则在于使黑暗的社会能够变为美好的人间。所有这些,都深深地熏陶和感染着欣赏者,对欣赏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学习笔记自考美学笔记第七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xxbj/2505.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美学笔记第七章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05:46:49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七章 美育

  一、 基本概念(识记)

  1、 柏拉图的美育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起源与摹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使之摹仿,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但如果作品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又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柏拉图特别强调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这是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的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

  2、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陶治心灵的作用与道德教育加以区别。这一点对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法有一定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分析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称为“陶治”,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同时他继承柏拉图的观点,强调音乐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3、 贺拉斯的美育观

  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实际上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即要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4、席勒的美育观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认为,正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5、马克思的美育观

  马克思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但他认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的,也就是说,要在人的基本温饱问题能够解决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审美教育。同时,审美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基本艺术修养能力的人。

  6、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7、美育的三种方式

  (1) 对自然美的欣赏。

  (2) 对社会美的欣赏。

  (3) 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也即对艺术美的欣赏。

  二、基本理论

  1、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和联系

  (1)总论: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不同和最终目的不同。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入门的体质。美育则不同,它的教育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即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德育、智育、体育的目的是现实功利的,而美育的目的是超功利的。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又是有联系的,具体阐述如下:

  (2)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a. 区别在于:

  德育是通过一定的强制性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的人,目的在于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的普遍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自觉地用社会的普遍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培养人的社会人格。德育的依据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它主要是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培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由于美的对象以其吸引力感染着鉴赏者,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得到陶冶,因此美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最终目的是在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b. 联系在于:

  美育与德育又是有联系的。从个体角度看,道德状态是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德育的因素。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为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审美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使得道德人格的塑造不仅仅限于理智与意志的范围,而且扩展到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3) 美育和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a.美育与智育的区别:

  目的不同: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

  过程不同:智育的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体系如公式、定理、概念、定义、法则以及判断和推理过程等为教育内容。美育则主要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主要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

  性质不同:智育本质上是由外向内的输入,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则总是在适应着不同年龄水平上的情感生活需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和与个体生命的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满足了个体生命发展的要求。

  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而智育则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b. 美育与智育的联系:

  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决定了美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的审美能力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感悟能力,它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 美育和体育的区别和联系:

  a. 区别:

  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方式不同,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联系:

  美育与体育的联系:由于现代健康的特征则主要是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就不仅具有生理学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心理学的特征。在体育中,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在美育中,情感活动也带动着生理的发展。体育和美育共同促进着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体育可以促进人体作身体自由协调的活动,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2、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其次,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但用不着强制与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

  第三,美感教育还是心甘情愿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之以内,从内心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这就与以形象的“直观挂图”从事教学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四,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着意味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第五,美育还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

  3、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美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使人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也就是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4、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感化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审美也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

  但两者又是有着区别的,美育不仅仅通过艺术进行,而且也通过自然和社会等方式进行。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为着审美教育,而且还为着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如音乐家、画家、舞蹈家、戏剧家等。

  三、分析阐释题

  1、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

  a. 基本原理:

  美育虽然属于精神和心理的范围,但却是建筑在物质的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的。美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个别性和普遍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关系中,具体表现为:

  (1) 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 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转移
        ┎ 生理的--------→ 心理的
        ┃ (兴奋和快感)  (恬适和愉悦)
        ┃      转移
美育改变的途径 ┫ 个别性---------→普遍性
        ┃(感受和形象)   (观照和沉思)
        ┃      转移
        ┖ 功利性-------→超功利性
        (占有和享受)   (旷达和赏玩)

  b. 分析说明:

  首先,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舒适和愉悦。由于美育必须让人透过声音、色彩、形状等形式因素来感受,这就使得审美主体能在生理上获得兴奋和快感,但同时这些美的形式因素虽然反映了客观世界和客观生活,但却没有任何客观世界与客观生活的实际内容,他们满足不了我们生理上的任何需要,只是供我们观赏和品味,在心理上构筑恬适而又愉快的境界,从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做人的水平和修养,转移了我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

  其次,从个别性的感受和直观,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美感活动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的形象,从大量的偶然中得到必然,从个别的细节上升到普遍的旨趣。例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诗,写的是个别的慈母和游子,但所表现的是天下的父母心,我们在审美教育中,直观的是个别,却能从中飞跃到普遍性的真理,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提高一步。

  再则,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人生在世,都有功利要求,但作为观赏的美,则必须从功利性中解脱出来,不带功利性。审美教育就能帮助人们从个人狭隘的功利观念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提升。例如我们欣赏自然美,它如比较恬静,就能够把我们转移到旷达的心境和赏玩的态度中去。当然从另一面看,美感教育由于能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它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利活动。

  2、举例说明通过艺术进行美育有何特点。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通过艺术进行美育的四个特点。并结合具体作品事例阐释这四个特点。

  (1) 这四个特点是:

  a. 艺术品能动反映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b. 艺术中不仅反映了生活的意味,而且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c. 艺术品作为情感的宣泄,是时代的共同心声。

  d. 艺术中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2) 分析说明: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感受着自然、社会和艺术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人在艺术中所受到的感染最为强烈和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艺术能动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生活,其中体现了艺术家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包含了艺术家的能动作用,也包含着作者特殊的情趣,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例如《红楼梦》对清代社会的描绘,可以让人对清代社会的感受更为深切。其中真实地展示了日常生活的场面。我们通常对生活中的情调和场景固然有一定的体验,但由于身在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艺术家则让我们既身临其境,又置身事外。身临其境,故能感受深切;置身事外,则可避免“当局者迷”,而能“旁观者清”。同时,艺术家以其卓越的才情,传达出人们所共有的情感状态,可以让读者从这种“心声”中获得共鸣。许多优秀的作品能牵动亿万人的心,影响着多少代人的精神生活,正是由于他们是人的心声的真诚流露。诸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名句,朱自清《背影》对父爱的真切、细致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来自真诚的人生体验,并且可以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同时,艺术家不管是抨击现实,还是憧憬理想,都在艺术中直接或间接地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如巴尔扎克的小说一方面抨击当时的社会,不满足于现实,另方面作者的目的,则在于使黑暗的社会能够变为美好的人间。所有这些,都深深地熏陶和感染着欣赏者,对欣赏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学习笔记自考美学笔记第七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xxbj/2505.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