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六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6:43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六单元 泛读诗歌

  《上山》

  识记: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理解:

  1、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中塑造了一个“努力望上跑”的登山者形象。他态度积极、行动努力;一心一意,甚至不停顿地“拼命的爬上山去”,连“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并且明知山路险恶,困难重重,然而他不畏艰险、该苦顽强“手攀着石上的青藤,脚头抵住岩石缝里的小树”,不在乎树桩扯破衫袖,也不怕荆棘刺伤双手;他目标明确,不断鞭策自己,“猛省”,立志“跑上最高峰,去看那日出的奇景”。作者通过刻画登山者的性格,赞颂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2、本诗在诗歌形式方面从旧向新变化的主要特点。

  在诗歌形式从旧向新变化方面,胡适曾作过一些开创性的努力。在《上山》以前的诗作中,虽也用了白话语体,但没有完全摆脱旧体诗体式的束缚,而此诗已经彻底摆脱了这种束缚,诗人是用纯正的白话写了完全意义上的新诗了。诗中,诗句长短不一,长则十几个字,短则四五字。每节诗行不等,有的诗节二行,有的诗节三行或四行;用韵也较自由,并不一韵到底,有些诗节甚至不严格押韵。但诗句却富有情感节奏,当诗人在表现登山者急速、不停顿地向上爬的情景时,就用短句,以两三个音顿组成,而表现登山者艰难攀缘时,又改用长句,放慢节奏,更有利于体现山路的崎岖险恶与上山的不易,使诗句饶有变化,并且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天上的市街》

  简析:

  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写于诗人1921年10月短期归国之后,而诗作却对当时国内落后、黑暗的景象未着一字,通篇描写的是布满繁星的夜空,如无数街灯闪烁的天上街市,丰饶富丽,一片太平景象。显然作者是以优美的抒情来对照现实的丑恶不堪,以天上市街的美丽繁茂来反衬人间的疮痍满目与贫困,作者是不得已将他对理想的憧憬转向天间的。可以说,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慨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

  2、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作的浪漫主义特征突出表现在诗人借助于想象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首先“天上的市街”这一大千世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情景,就是出于想象。而且神秘的天际又被写得生意盎然,极富人间情趣,街市中“点着无数的街灯”,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物品,牛郎织女可以“骑着牛儿来往”,还可以“提着灯笼”闲游。诗人创造了一个比自然更完美、更生动的幻想世界,使诗作呈现浓厚的浪漫氛围。

  其次,想象奇特,意象别致。作者将“远远的街灯”比作“无数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喻为“无数的街灯”,这一比喻使“街灯”“明星”两意象跃动、联系起来,接着作者想象在那缥缈的夜空里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竟“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种奇特的描写,不禁令人产生无限遐想。随后,作者转为对于牛郎织女的浪漫动人的描绘:那“银河”浅浅的“不甚宽广”,牛郎织女只要“骑着牛儿”就可以随意来往……“天上的市街”的幻景美丽而动人,充满意趣。这一切,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冰心小诗四首(《繁星》二八、七一、《春水》一0五、一五四)

  理解:

  1、诗作所体现的冰心的“爱的哲学”。

  冰心的“爱的哲学” 是以“母爱”、“童真”、“大自然”为基本要素的。这几首小诗,都在明美的画面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繁星。七一》深切地赞美了母爱;《春水。一五四》、《繁星。二八》表现了作者对优美的大自然、对记忆中故乡的美好感受;《春水。一0五》则寄寓着作者对自然、童真、母爱三者融洽无间境界的神往之情。冰心的这些小诗具有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道德力量,因而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诗作所体现的冰心小诗的艺术特点。

  冰心小诗,格式多样,形式自由,简言少语,凝炼明丽。所选四首诗作都短小精致,四、五句话便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并体现出很纯粹的思想感情。同时,作品用纯净流利的白话,有自然天成的音韵。

  冰心小诗不严格押韵,韵脚均自由率性,在诗的形式方面,但求天然和谐。冰心小诗语言清丽,注意寓情、寓理于景,使情与景相映相生,创造出一种恬静和美的意境。诗人所赞美的“母爱、童真、自然”的“爱的哲学”主题,表达毫不枯燥乏味,总是在“海波”“藤萝的叶下”“月明的园中”等自然背景下得以体现,而“春海”“浪花”“明月”“小舟”这些自然物本身,又无不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情、景、理互相交融,和谐的统一,使小诗既有美感又耐人寻味。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理解:

  1、诗中日本女郎的形象与内心情感。

  诗中日本女郎的形象是温柔而多情的。道别时的日本女郎脉脉含情,似羞似怯,欲吐无言,只是以深深的欠身、行礼,表达自己的深情暖意,而其情感之千回百转,神情体态之娴雅柔媚,竟像一朵娇羞的水莲花禁不往凉风的吹拂,传神地表现出这一女性的温柔、优雅与纯洁。那声声“珍重”,看是简单重复,却是有着千言万语的内涵,女郎把离别时的忧愁和思念咽入心田,呈献给对方的是关切、祝愿和温存。最后的“沙扬娜拉”(再见),含蓄、沉稳,又情深意浓,在前面描绘女郎的身姿、情感的基础上,表现了诗人对日本女子万千柔情的感受和赞叹。

  2、诗作在表现日本女子的举止、神情、声调方面的艺术特点。

  作品选取具有日本女性特征性的动作予以描绘,诗中“那一低头”是女郎告别时的举止、身姿,也“最是”那一低头的动作体态,使作者强烈地感到女郎的“温柔”可人。

  作品以比喻手法表现女郎的神态、风姿,传达她内心复杂微妙的情绪。作者将女郎“一低头的温柔”比喻为一朵不胜凉风吹拂的水莲花,形象地描绘出女郎欲言又止,面含娇羞的神情体态,使画面形象极富美感。

  作品突现女郎的话语声音,完成听觉形象的构筑。“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看似重复的诗句,却营造了轻柔而又荡漾人心的艺术效果,并与日本女郎那一低头,又一鞠躬的起伏、风韵正好合拍,于是呈现出一个灵动的、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女性形象。

  《拜献》

  理解:

  1、诗作表达的情感。

  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弱小、孤苦、不幸生命的人道主义的同情与扶助。他不赞美山的壮健,不赞美海的阔大,也不歌颂风的威力,实在不是因为他不欣赏或是否定山川海洋这雄奇的大自然,而是当他面对“在雪地里挣扎的小草花”,“路旁无告的孤寡”和“宇宙间一切无名的不幸时”,他觉得更应该对这些弱小事物与不幸抱有更多的同情、理解甚至是救助。因此,他要把自己“胸肋间的热”“管里的血”“灵性里的光明”,尽个人的能力和所有,奉献给那些“无名的不幸”,表现出他对于一切弱小事物的爱心,显示了诗人思想中关心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一面。但是,像让“天外的云影为你们织造快乐”“在嘹亮的歌声里消纳了无穷的苦厄”这样的愿望虽然浪漫而美好,却毕竟是十分渺茫而空虚的。

  2、诗作运用比照、衬托的艺术手法。

  景物间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自然景物,大致表现为两种格调,一种为山、海、风波,这类景象壮阔、威严、气势夺人;另一种是小草花、孤寡和雏燕,它们却是那么地幼弱、孤单,不堪重压。这两组物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后者,被表现得极为具体、形象,从而引发人们更多的同情,并催人想象与联想。

  不同景物的不同感情的比照手法的运用。在诗中,诗人不赞美壮健的山;不歌咏阔大的海;不颂扬威力无比的风波,却愿意为那些“小草花”“孤寡”“雏燕”“拜献”“胸肋间的热 ”“管里的血”“灵性里的光明”,作者以对这两组物象的不同态度,抒发他对现实取扶贫救弱的人道主义情感,并且诗人的爱心与激情,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也显得愈发强烈。

  《洗衣歌》

  理解:诗作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

  建筑美体现在: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这一诗篇的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正符合所谓“建筑美”的要求。全诗共八节,首尾两节重复,采用完全相同的诗句。中间的六节,每一诗节的行数相同,每一诗行的字数又呈有规律的变化,前面四句诗的字数等同,第五行诗句与前面的四行相比则少两个字,参差排列而又体现出一定的规则。

  音乐美体现在: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尺的排列组合有一定规律。每行诗基本上为四个音尺,首尾两节诗的节奏完全一样,中间六节诗的末行都是叠句,诗句较短促:“交给我洗,交给我洗。”“替他们洗!替他们洗!”等这种叠唱形式与洗衣服的辛苦和劳作的节奏很相配。另外在韵脚方面,这首待的节与节之间换韵,韵押在二、四、五行诗句上,并且“衣”、“洗”、“理”与“身”、“净”、“平”等韵脚和语义都很协调。

  简析:本诗的主旨。

  诗作以一个华侨洗衣工的口吻,诉说了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情状、与美国资产者的情感的对立与对比。诗中一方面是有钱人“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散发着“铜臭”“血腥”的 “黑汗衣”“湿手帕”,集中代表金钱世界的污浊龌龊。另一方面则是华工受“洗衣要洗干净!熨衣要熨得平”的吩咐,不得不过着“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的艰辛生活,以及侨民“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的无边的哀怨。诗中一方面指责富人认定“洗衣的买卖太下贱?‘,嘲笑蔑视穷苦人,另一方面又表现洗衣工时这种蔑视予以毫不留情的回击与讽刺,指出”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耶稣的爸爸做木工出身“,来声张正义并维护劳动者的尊严。作者以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揭露浑身散发着铜臭的美国资产阶级的肮脏灵魂,指责他们种族歧视的可耻,表现对有钱势者的优越感的强烈反感,同时又真情赞美华工的勤劳与坚忍,表达与穷苦侨民共有的对富贵阔佬们的鄙视以及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别了,哥哥》

  理解:诗作直抒胸臆、以情动人的艺术特点。

  诗人在题记中就明确说明这首诗“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因而他也就采用了一种简洁明了、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方法,直接地倾诉自我的情感心灵,宣布自己的立场、态度与志向。诗作回避了一切可能会影响直抒胸臆的旁枝异趣,而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同旧世界彻底决裂的反叛的猛士的心声,一个自觉献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战士的誓言。

  自然,诗人在“告别”时还记得兄弟情谊,他真诚地感激和钦佩大哥给予自己的培植和爱抚,字里行间灌注着诗人的真情实感。这些充满人性的情感和悲壮、激烈、坚定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的战斗豪情融合在一起,便以无法抗拒的情感力量,深深感染、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简析:诗作的思想感情。

  殷夫的大哥徐培根是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他试图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殷夫培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但是殷夫追求真理,向往革命,决心把自己整个生命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此,殷夫以纪实性的诗作的形式,写下了“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殷夫的大哥长他15岁,父亲去世后,他大哥就负起兄长的责任,对幼弟倍加关爱,将弟弟送往上海就读,所以殷夫在诗中开头就表示:“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对于来之于手足情深的大哥的爱抚与培植,殷夫深表感激,然而他更为“劳动群众的呼号”而感慨,而震动。他明知如若转向哥哥的一方,“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并且“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可他宁可不要“荣赏的爵禄”,“不要荣誉,不要功建”,而坚决地“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愿做个普罗米修士,给人间以光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充分地表现了一个革命青年坚决要与劳动人民共命运同战斗的精神。诗作是一篇与自己阶级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是决绝的反叛之歌,更是对于真理的激情的礼赞。鲁迅曾高度评价殷夫的诗:“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给战斗者》

  理解:诗作独特的“短行”体的特点。

  诗作采用独特的“短行”体形式,利用短句的分行,以急骤的旋律,表达激越的情绪,语言朴素有力,节奏明快。诗人常将一句话拆成数行,二、三个词,甚至一个词,一、二个音节,就是一行诗。诗人划分诗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的节奏,增强诗的情绪上的力度。也有的时候,是为了突现某些字、词,如在“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这句中,“枪”单独成一行,使得这一中心词得到了特别的强调,整句诗的节奏也更为短促有力。

  整首诗由于用了“短行”体形式,形成一种紧凑、急迫的节奏,这种节奏就像一声声鼓点,干脆、利落、激越、亢奋,催人上阵,催人进击,即便朗读起来,也简洁有力,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协调、合拍,体现出一种非常质朴、明快的风格与鲜明、强烈的时代特点。

  简析:诗作所表达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

  本诗是抗日战争初期一首鼓动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歌。全诗共分七节,从开篇到第二节,诗作简练地勾勒了抗战初始的特定背景、环境。随后,诗作深情回叙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描述人民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就此,在外族侵犯与本民族朴实劳动这前后两种不同情景的对比中,激起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激起人民抗战的决心。“是战斗呢?还是屈服?”这一十分严肃的问题便自然得到了解答。此后的第五、六节诗,正是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有力回答:“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是一个巨人,生活就要战斗”,“抓住”“我们底武器,痛击杀人犯!”“斗争吧!在斗争里,胜利”。作者用一系列充满鼓动力、感召力的诗句,召唤着人们,并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宁死也不屈服”的“高贵的灵魂”。最后,诗人又以寓含哲理,感悟人心的诗句,表示了中华民族决战的心志与人生的哲学:“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整首诗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口,坚定、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的民族感情,以及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决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爱这土地》

  理解:诗作体现了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独特的爱。

  本抒情诗作于1938年l1月抗战初期,它表达了艾青面对祖国危难的内心情感与态度。

  诗人的感情是集中通过“一只鸟”的形象,及其对于土地、河流的爱来得到尽情抒发的。“土地”在此诗中,是一个重要意象,它象征着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象征着历尽风雨、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一方面抒写在这片土地上燃起的抗战烽火,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汹涌”的“河流”、“无止息地”的“激怒的风”;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苦难而又坚忍不屈的人民的深沉的爱,为此,诗人情愿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即使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诗人活着,要像鸟一样为祖国和人民不倦地歌唱;死了,也要融入祖国的土地中。这是多么真挚而执着的爱啊!

  诗篇最后两句是对这种爱的进一步阐明与强化,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更为突出了,整首诗也就格外动人。

  简析:诗作运用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进行抒情的特点。

  诗人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里,他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自己的感情,注入了社会性意蕴。首先,作者移情于抒情主人公-“一只鸟”这一形象,鸟儿活着歌唱,死后融入土地的无限深情,深深打动了读者。诗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等意象,都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诗人通过这一连串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性的自然景物的表现,生动而尽情地抒发了自我的思想情感,又使诗作具有很强的形象美感,这样的诗体现了生活实感与诗人情绪的完美结合。

  十四行(四、鼠曲草)

  识记:本篇为十四行诗。

  理解:

  1、诗作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诗人借鼠曲草来表现他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诗人觉得这小草的“贵”、“白”和它的名称是相符的,而这名称在西方是名贵的含义,小草并不因为它有着名贵的名称而追求功名利禄,相反它否定这一切,在它身上,没有官气,也无俗气,显得高贵纯洁;它远离尘嚣,在“静默”、淡泊中坦然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过着一种看起来“渺小的生活”,而这质朴无华,认真、坦诚、平实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使它赢得了真正的高贵与洁白。诗人对鼠曲草品质的尊敬与礼赞,实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首诗中,人们不难领悟出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的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间,并能在生死交替中走向不朽。

  2、这首哲理诗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之一:诗人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具体的鼠曲草契合,令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通过表现鼠曲草的品格,挖掘它的生命内涵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思索。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抓住并凸现鼠曲草特有的生命形态,并暗含和对应着人的气质和生活态度,令人从小草“想到人的一生”。再者,诗篇首尾诚挚、深沉的祈祷,又增强了诗作的情感力量,从而避免了诗作因抽象的理性宣示而可能带来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方面的不足。

  表现手法之二:熟练地运用十四行诗体。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有益的探索与试验在本诗中得到了体现,并使之成为本诗的一个明显特点。这首诗的形式属于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冯至不是刻板地拘守格律,而是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汉语的特点,作了灵活变化运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

  理解:本诗的抒情线索。

  诗人以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广大土地的形象化思绪,发展到借助“无形的手掌”,即联想、想象来再现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以至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从而展示了诗人心理与情感的流动。

  诗作开篇便告诉我们抒情主人公与祖国有着同样命运,因为他在“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祖国破败不堪的土地。而后诗人的“手掌”从轻抚沦陷区的土地开始,抚过自己的故乡,抚过由北到南的大片国土,随着诗人“手掌”触摸时的各种感觉,他的情绪愈发凄楚,因为他的“手掌”“沾了血与灰”,“沾了黑暗”。之后,诗人以“无形的手掌”抚摸到了解放区“辽远的一角”,发现那里的“一角依然完整”,并且充满了“温暖,明朗”,他感到“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于是他用 “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对那将会使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光明地带,倾吐了自己的愿望和深情,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无比热爱与向往。

  简析:诗中所运用的暗示、对比等手法的作用。

  本诗所运用的暗示手法往往与诗人的想象、感觉联系在一起。沦陷区、解放区的情景均在诗人用“手掌”抚摸祖国广大土地的感觉中展开,如:“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等,这些诗句是作者的感受,同时又暗示沦陷区人民陷入灾难与痛苦之中;同样,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与生气勃勃,暗喻和象征着解放区。

  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以两种角度展开:一是同一地区沦陷前后两种情景的对照,家乡曾经“繁花如锦”,散发着“奇异的芬芳”,可沦陷之后却一派凄凉;江南水田的禾草曾经是“那么细,那么软”,然而沦陷之后却“只有蓬篙”。二是沦陷区与解放区之间不同情景的对照。一方面“是血和泥”,或“变成灰烬”,而“辽远的一角”却“温暖、明朗”、“蓬勃生春”,这种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对比,强烈地显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使主题更为突出。

  除此之外,还有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诗人将自己对祖国的思绪、意念,甚至是切肤的感受,想象以“手掌”抚过无限的大江南北,这一比喻是多么动情感人。

  《偶成》

  识记:这首诗属于新格律体。

  简析:

  1、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作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作为一个积极抗日的进步诗人,戴望舒已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了,因而,倾泻于他笔端是对于抗战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春天”、“微笑”、“梦”等一连串意象正表达了诗人的这种企盼;诗作的第二节,不仅承接了前一节诗的思想感情,并且,又将自己的信念哲理化,“好东西都不会消失”,“好东西永远存在”的诗句,进一步表达了正义必将取胜,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

  2、诗作的表现手法。

  诗作以朴素得近于口语的语言,明朗、活跃的形象,浅显而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把自己的同时也是人民大众的内心感受和愿望,极为自然真切地吟唱出来。诗中的 “冰”,不难使人想象到当时严酷的现实,而“生命的春天”、“灿烂的微笑”的寓意、象征意味则更为明朗。另外,本诗在形式上属于新格律体。诗分两节,每节四行,句式大体匀称,诗形较为整饬,隔句押韵,节奏感强,但抒写却相对自由。

  《泥土》

  识记:这是一首格言式的抒情短诗。

  理解:本诗采用比喻、对比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诗作以形象贴切的比喻阐明深刻的人生道理。诗人以“珍珠”、“泥土”比喻人的能力、作用、身份,将它们之间的外观、质地、价值上的明显差别与个人对自己才能、身份的不同估价联系起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两种人的自我认识与态度。

  作者又利用了这两种物象之间存在着的鲜明对比,在诗中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珍珠因为贵重而难以被广泛使用,泥土虽然物廉,却不能没有,它既供万物生息,又能被人铺路行走。“珍珠”与“泥土”之间的差异,被作者化为诗作中上、下两节诗的对应形式,以对比的方式,体现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生动而明确。

  简析:诗作的内涵。

  全诗只有四句,从立足于表现个人在社会集体中应有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的角度,来阐述一种人生的态度与处世的哲理。第一节两行诗指出如若自视太高,就容易产生自己的才能“被埋没的痛苦”。诗人既揭示了人的自身与所处环境之间常存在深刻的矛盾,同时又表明令个人不满的一种境遇或苦恼的产生,其原因有时与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有关。

  第二节诗,从正面阐明一个做人的道理。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不如“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视自己为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尽自己应尽的职责、义务,做自己应该做并能够做的事,即便让众人把自己“踩成一条道路”,也会有在平凡中实现自己价值的喜悦。

  此诗既是诗人的自勉,要求自己虚怀若谷,为了人民大众的神圣事业甘做不为人知的铺路的泥土;同时也可说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提醒人们克服可能出现的高傲情绪,不要自视特殊,而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予。诗作宣扬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一种勇于牺牲自我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

  《山》

  理解:本诗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本诗与不少九叶诗派的诗作一样,追求“知性与感性的溶合”。诗作着重于山这一可视形象的塑造,展示它的特性,通过连绵不尽的想象情景的展示将诗意引向深入,最后导出“永远寂寞”的玄深境界,也使读者在这一象征性意象中,产生相应的联想与思索。

  诗还利用矛盾修辞将矛盾对立的概念和事物组合在一起,以造成一种复合的情景,从而给人以多层心理感受。

  另外,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使诗避免流于枯燥说明而显得形象跃动,大大强化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简析:本诗的意蕴。

  本诗通过塑造山的形象,体现山的独特性,进而展示并赞美了山的可贵精神。诗的第一节突现了山的心态:来自平原,却只好放弃平原;植根于平原,却更想植根于云汉。山决不满足已有的现状,它总是想超越自我,有所突破。由于它不断地追求,才得以在“茫茫平原”上“升华”,形成了它特立高耸的形象。在以后的几节中,诗人展示了山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内在动力。山,向往高远的天空、太阳、月亮和群星,那是对生命、能量的倾心;山,还喜欢高山流水、孤独的古庙、善男信女与暮鼓晨钟,这些事物又使山倍生万般情感,山既可以于高处俯视人间世事种种,又能远离世俗,沉浸于自我的甜蜜梦境,山在不断的追求努力中,深感孤独,可也正在这种孤独中,实现了自我,这便是山的精神与意志:坚忍、追求与向上,同时也是每一个追求者的动人形象,是每一个追求者的人生道路。诗人描述了山的追求-不满足-更追求的心路,理解他不断地抛弃,却也不断地获取的境遇,赞美了追求者永不满足于已有成就而永远向前进取的精神气概。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学习笔记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六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xxbj/2336.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自考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六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05:46:43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六单元 泛读诗歌

  《上山》

  识记: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理解:

  1、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中塑造了一个“努力望上跑”的登山者形象。他态度积极、行动努力;一心一意,甚至不停顿地“拼命的爬上山去”,连“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并且明知山路险恶,困难重重,然而他不畏艰险、该苦顽强“手攀着石上的青藤,脚头抵住岩石缝里的小树”,不在乎树桩扯破衫袖,也不怕荆棘刺伤双手;他目标明确,不断鞭策自己,“猛省”,立志“跑上最高峰,去看那日出的奇景”。作者通过刻画登山者的性格,赞颂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2、本诗在诗歌形式方面从旧向新变化的主要特点。

  在诗歌形式从旧向新变化方面,胡适曾作过一些开创性的努力。在《上山》以前的诗作中,虽也用了白话语体,但没有完全摆脱旧体诗体式的束缚,而此诗已经彻底摆脱了这种束缚,诗人是用纯正的白话写了完全意义上的新诗了。诗中,诗句长短不一,长则十几个字,短则四五字。每节诗行不等,有的诗节二行,有的诗节三行或四行;用韵也较自由,并不一韵到底,有些诗节甚至不严格押韵。但诗句却富有情感节奏,当诗人在表现登山者急速、不停顿地向上爬的情景时,就用短句,以两三个音顿组成,而表现登山者艰难攀缘时,又改用长句,放慢节奏,更有利于体现山路的崎岖险恶与上山的不易,使诗句饶有变化,并且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天上的市街》

  简析:

  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写于诗人1921年10月短期归国之后,而诗作却对当时国内落后、黑暗的景象未着一字,通篇描写的是布满繁星的夜空,如无数街灯闪烁的天上街市,丰饶富丽,一片太平景象。显然作者是以优美的抒情来对照现实的丑恶不堪,以天上市街的美丽繁茂来反衬人间的疮痍满目与贫困,作者是不得已将他对理想的憧憬转向天间的。可以说,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慨以及幻灭的悲哀,更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

  2、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作的浪漫主义特征突出表现在诗人借助于想象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首先“天上的市街”这一大千世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情景,就是出于想象。而且神秘的天际又被写得生意盎然,极富人间情趣,街市中“点着无数的街灯”,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物品,牛郎织女可以“骑着牛儿来往”,还可以“提着灯笼”闲游。诗人创造了一个比自然更完美、更生动的幻想世界,使诗作呈现浓厚的浪漫氛围。

  其次,想象奇特,意象别致。作者将“远远的街灯”比作“无数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喻为“无数的街灯”,这一比喻使“街灯”“明星”两意象跃动、联系起来,接着作者想象在那缥缈的夜空里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竟“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种奇特的描写,不禁令人产生无限遐想。随后,作者转为对于牛郎织女的浪漫动人的描绘:那“银河”浅浅的“不甚宽广”,牛郎织女只要“骑着牛儿”就可以随意来往……“天上的市街”的幻景美丽而动人,充满意趣。这一切,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冰心小诗四首(《繁星》二八、七一、《春水》一0五、一五四)

  理解:

  1、诗作所体现的冰心的“爱的哲学”。

  冰心的“爱的哲学” 是以“母爱”、“童真”、“大自然”为基本要素的。这几首小诗,都在明美的画面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繁星。七一》深切地赞美了母爱;《春水。一五四》、《繁星。二八》表现了作者对优美的大自然、对记忆中故乡的美好感受;《春水。一0五》则寄寓着作者对自然、童真、母爱三者融洽无间境界的神往之情。冰心的这些小诗具有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道德力量,因而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诗作所体现的冰心小诗的艺术特点。

  冰心小诗,格式多样,形式自由,简言少语,凝炼明丽。所选四首诗作都短小精致,四、五句话便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并体现出很纯粹的思想感情。同时,作品用纯净流利的白话,有自然天成的音韵。

  冰心小诗不严格押韵,韵脚均自由率性,在诗的形式方面,但求天然和谐。冰心小诗语言清丽,注意寓情、寓理于景,使情与景相映相生,创造出一种恬静和美的意境。诗人所赞美的“母爱、童真、自然”的“爱的哲学”主题,表达毫不枯燥乏味,总是在“海波”“藤萝的叶下”“月明的园中”等自然背景下得以体现,而“春海”“浪花”“明月”“小舟”这些自然物本身,又无不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情、景、理互相交融,和谐的统一,使小诗既有美感又耐人寻味。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理解:

  1、诗中日本女郎的形象与内心情感。

  诗中日本女郎的形象是温柔而多情的。道别时的日本女郎脉脉含情,似羞似怯,欲吐无言,只是以深深的欠身、行礼,表达自己的深情暖意,而其情感之千回百转,神情体态之娴雅柔媚,竟像一朵娇羞的水莲花禁不往凉风的吹拂,传神地表现出这一女性的温柔、优雅与纯洁。那声声“珍重”,看是简单重复,却是有着千言万语的内涵,女郎把离别时的忧愁和思念咽入心田,呈献给对方的是关切、祝愿和温存。最后的“沙扬娜拉”(再见),含蓄、沉稳,又情深意浓,在前面描绘女郎的身姿、情感的基础上,表现了诗人对日本女子万千柔情的感受和赞叹。

  2、诗作在表现日本女子的举止、神情、声调方面的艺术特点。

  作品选取具有日本女性特征性的动作予以描绘,诗中“那一低头”是女郎告别时的举止、身姿,也“最是”那一低头的动作体态,使作者强烈地感到女郎的“温柔”可人。

  作品以比喻手法表现女郎的神态、风姿,传达她内心复杂微妙的情绪。作者将女郎“一低头的温柔”比喻为一朵不胜凉风吹拂的水莲花,形象地描绘出女郎欲言又止,面含娇羞的神情体态,使画面形象极富美感。

  作品突现女郎的话语声音,完成听觉形象的构筑。“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看似重复的诗句,却营造了轻柔而又荡漾人心的艺术效果,并与日本女郎那一低头,又一鞠躬的起伏、风韵正好合拍,于是呈现出一个灵动的、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女性形象。

  《拜献》

  理解:

  1、诗作表达的情感。

  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弱小、孤苦、不幸生命的人道主义的同情与扶助。他不赞美山的壮健,不赞美海的阔大,也不歌颂风的威力,实在不是因为他不欣赏或是否定山川海洋这雄奇的大自然,而是当他面对“在雪地里挣扎的小草花”,“路旁无告的孤寡”和“宇宙间一切无名的不幸时”,他觉得更应该对这些弱小事物与不幸抱有更多的同情、理解甚至是救助。因此,他要把自己“胸肋间的热”“管里的血”“灵性里的光明”,尽个人的能力和所有,奉献给那些“无名的不幸”,表现出他对于一切弱小事物的爱心,显示了诗人思想中关心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一面。但是,像让“天外的云影为你们织造快乐”“在嘹亮的歌声里消纳了无穷的苦厄”这样的愿望虽然浪漫而美好,却毕竟是十分渺茫而空虚的。

  2、诗作运用比照、衬托的艺术手法。

  景物间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自然景物,大致表现为两种格调,一种为山、海、风波,这类景象壮阔、威严、气势夺人;另一种是小草花、孤寡和雏燕,它们却是那么地幼弱、孤单,不堪重压。这两组物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后者,被表现得极为具体、形象,从而引发人们更多的同情,并催人想象与联想。

  不同景物的不同感情的比照手法的运用。在诗中,诗人不赞美壮健的山;不歌咏阔大的海;不颂扬威力无比的风波,却愿意为那些“小草花”“孤寡”“雏燕”“拜献”“胸肋间的热 ”“管里的血”“灵性里的光明”,作者以对这两组物象的不同态度,抒发他对现实取扶贫救弱的人道主义情感,并且诗人的爱心与激情,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也显得愈发强烈。

  《洗衣歌》

  理解:诗作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

  建筑美体现在: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这一诗篇的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正符合所谓“建筑美”的要求。全诗共八节,首尾两节重复,采用完全相同的诗句。中间的六节,每一诗节的行数相同,每一诗行的字数又呈有规律的变化,前面四句诗的字数等同,第五行诗句与前面的四行相比则少两个字,参差排列而又体现出一定的规则。

  音乐美体现在: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尺的排列组合有一定规律。每行诗基本上为四个音尺,首尾两节诗的节奏完全一样,中间六节诗的末行都是叠句,诗句较短促:“交给我洗,交给我洗。”“替他们洗!替他们洗!”等这种叠唱形式与洗衣服的辛苦和劳作的节奏很相配。另外在韵脚方面,这首待的节与节之间换韵,韵押在二、四、五行诗句上,并且“衣”、“洗”、“理”与“身”、“净”、“平”等韵脚和语义都很协调。

  简析:本诗的主旨。

  诗作以一个华侨洗衣工的口吻,诉说了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情状、与美国资产者的情感的对立与对比。诗中一方面是有钱人“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散发着“铜臭”“血腥”的 “黑汗衣”“湿手帕”,集中代表金钱世界的污浊龌龊。另一方面则是华工受“洗衣要洗干净!熨衣要熨得平”的吩咐,不得不过着“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的艰辛生活,以及侨民“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的无边的哀怨。诗中一方面指责富人认定“洗衣的买卖太下贱?‘,嘲笑蔑视穷苦人,另一方面又表现洗衣工时这种蔑视予以毫不留情的回击与讽刺,指出”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耶稣的爸爸做木工出身“,来声张正义并维护劳动者的尊严。作者以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揭露浑身散发着铜臭的美国资产阶级的肮脏灵魂,指责他们种族歧视的可耻,表现对有钱势者的优越感的强烈反感,同时又真情赞美华工的勤劳与坚忍,表达与穷苦侨民共有的对富贵阔佬们的鄙视以及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别了,哥哥》

  理解:诗作直抒胸臆、以情动人的艺术特点。

  诗人在题记中就明确说明这首诗“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因而他也就采用了一种简洁明了、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方法,直接地倾诉自我的情感心灵,宣布自己的立场、态度与志向。诗作回避了一切可能会影响直抒胸臆的旁枝异趣,而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同旧世界彻底决裂的反叛的猛士的心声,一个自觉献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战士的誓言。

  自然,诗人在“告别”时还记得兄弟情谊,他真诚地感激和钦佩大哥给予自己的培植和爱抚,字里行间灌注着诗人的真情实感。这些充满人性的情感和悲壮、激烈、坚定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的战斗豪情融合在一起,便以无法抗拒的情感力量,深深感染、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简析:诗作的思想感情。

  殷夫的大哥徐培根是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他试图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殷夫培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但是殷夫追求真理,向往革命,决心把自己整个生命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此,殷夫以纪实性的诗作的形式,写下了“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殷夫的大哥长他15岁,父亲去世后,他大哥就负起兄长的责任,对幼弟倍加关爱,将弟弟送往上海就读,所以殷夫在诗中开头就表示:“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对于来之于手足情深的大哥的爱抚与培植,殷夫深表感激,然而他更为“劳动群众的呼号”而感慨,而震动。他明知如若转向哥哥的一方,“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并且“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可他宁可不要“荣赏的爵禄”,“不要荣誉,不要功建”,而坚决地“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愿做个普罗米修士,给人间以光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充分地表现了一个革命青年坚决要与劳动人民共命运同战斗的精神。诗作是一篇与自己阶级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是决绝的反叛之歌,更是对于真理的激情的礼赞。鲁迅曾高度评价殷夫的诗:“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给战斗者》

  理解:诗作独特的“短行”体的特点。

  诗作采用独特的“短行”体形式,利用短句的分行,以急骤的旋律,表达激越的情绪,语言朴素有力,节奏明快。诗人常将一句话拆成数行,二、三个词,甚至一个词,一、二个音节,就是一行诗。诗人划分诗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的节奏,增强诗的情绪上的力度。也有的时候,是为了突现某些字、词,如在“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这句中,“枪”单独成一行,使得这一中心词得到了特别的强调,整句诗的节奏也更为短促有力。

  整首诗由于用了“短行”体形式,形成一种紧凑、急迫的节奏,这种节奏就像一声声鼓点,干脆、利落、激越、亢奋,催人上阵,催人进击,即便朗读起来,也简洁有力,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协调、合拍,体现出一种非常质朴、明快的风格与鲜明、强烈的时代特点。

  简析:诗作所表达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

  本诗是抗日战争初期一首鼓动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歌。全诗共分七节,从开篇到第二节,诗作简练地勾勒了抗战初始的特定背景、环境。随后,诗作深情回叙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描述人民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就此,在外族侵犯与本民族朴实劳动这前后两种不同情景的对比中,激起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激起人民抗战的决心。“是战斗呢?还是屈服?”这一十分严肃的问题便自然得到了解答。此后的第五、六节诗,正是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有力回答:“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是一个巨人,生活就要战斗”,“抓住”“我们底武器,痛击杀人犯!”“斗争吧!在斗争里,胜利”。作者用一系列充满鼓动力、感召力的诗句,召唤着人们,并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宁死也不屈服”的“高贵的灵魂”。最后,诗人又以寓含哲理,感悟人心的诗句,表示了中华民族决战的心志与人生的哲学:“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整首诗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口,坚定、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的民族感情,以及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决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爱这土地》

  理解:诗作体现了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独特的爱。

  本抒情诗作于1938年l1月抗战初期,它表达了艾青面对祖国危难的内心情感与态度。

  诗人的感情是集中通过“一只鸟”的形象,及其对于土地、河流的爱来得到尽情抒发的。“土地”在此诗中,是一个重要意象,它象征着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象征着历尽风雨、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一方面抒写在这片土地上燃起的抗战烽火,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汹涌”的“河流”、“无止息地”的“激怒的风”;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苦难而又坚忍不屈的人民的深沉的爱,为此,诗人情愿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即使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诗人活着,要像鸟一样为祖国和人民不倦地歌唱;死了,也要融入祖国的土地中。这是多么真挚而执着的爱啊!

  诗篇最后两句是对这种爱的进一步阐明与强化,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更为突出了,整首诗也就格外动人。

  简析:诗作运用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进行抒情的特点。

  诗人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里,他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自己的感情,注入了社会性意蕴。首先,作者移情于抒情主人公-“一只鸟”这一形象,鸟儿活着歌唱,死后融入土地的无限深情,深深打动了读者。诗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等意象,都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诗人通过这一连串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性的自然景物的表现,生动而尽情地抒发了自我的思想情感,又使诗作具有很强的形象美感,这样的诗体现了生活实感与诗人情绪的完美结合。

  十四行(四、鼠曲草)

  识记:本篇为十四行诗。

  理解:

  1、诗作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诗人借鼠曲草来表现他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诗人觉得这小草的“贵”、“白”和它的名称是相符的,而这名称在西方是名贵的含义,小草并不因为它有着名贵的名称而追求功名利禄,相反它否定这一切,在它身上,没有官气,也无俗气,显得高贵纯洁;它远离尘嚣,在“静默”、淡泊中坦然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过着一种看起来“渺小的生活”,而这质朴无华,认真、坦诚、平实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使它赢得了真正的高贵与洁白。诗人对鼠曲草品质的尊敬与礼赞,实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首诗中,人们不难领悟出一种严肃的人生思考:对于高洁的人格的追求;对于平实、认真、执著的生活态度的赞许。在诗人看来,伟大就在平凡之中,只要心灵高尚,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即使像小草那样渺小,那样默默无闻,亦自是一种高贵的生命范式,自有高风亮节长留人间,并能在生死交替中走向不朽。

  2、这首哲理诗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之一:诗人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具体的鼠曲草契合,令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通过表现鼠曲草的品格,挖掘它的生命内涵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思索。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抓住并凸现鼠曲草特有的生命形态,并暗含和对应着人的气质和生活态度,令人从小草“想到人的一生”。再者,诗篇首尾诚挚、深沉的祈祷,又增强了诗作的情感力量,从而避免了诗作因抽象的理性宣示而可能带来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方面的不足。

  表现手法之二:熟练地运用十四行诗体。冯至对西方十四行诗有益的探索与试验在本诗中得到了体现,并使之成为本诗的一个明显特点。这首诗的形式属于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冯至不是刻板地拘守格律,而是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汉语的特点,作了灵活变化运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

  理解:本诗的抒情线索。

  诗人以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广大土地的形象化思绪,发展到借助“无形的手掌”,即联想、想象来再现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以至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从而展示了诗人心理与情感的流动。

  诗作开篇便告诉我们抒情主人公与祖国有着同样命运,因为他在“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祖国破败不堪的土地。而后诗人的“手掌”从轻抚沦陷区的土地开始,抚过自己的故乡,抚过由北到南的大片国土,随着诗人“手掌”触摸时的各种感觉,他的情绪愈发凄楚,因为他的“手掌”“沾了血与灰”,“沾了黑暗”。之后,诗人以“无形的手掌”抚摸到了解放区“辽远的一角”,发现那里的“一角依然完整”,并且充满了“温暖,明朗”,他感到“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于是他用 “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对那将会使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光明地带,倾吐了自己的愿望和深情,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无比热爱与向往。

  简析:诗中所运用的暗示、对比等手法的作用。

  本诗所运用的暗示手法往往与诗人的想象、感觉联系在一起。沦陷区、解放区的情景均在诗人用“手掌”抚摸祖国广大土地的感觉中展开,如:“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等,这些诗句是作者的感受,同时又暗示沦陷区人民陷入灾难与痛苦之中;同样,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与生气勃勃,暗喻和象征着解放区。

  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以两种角度展开:一是同一地区沦陷前后两种情景的对照,家乡曾经“繁花如锦”,散发着“奇异的芬芳”,可沦陷之后却一派凄凉;江南水田的禾草曾经是“那么细,那么软”,然而沦陷之后却“只有蓬篙”。二是沦陷区与解放区之间不同情景的对照。一方面“是血和泥”,或“变成灰烬”,而“辽远的一角”却“温暖、明朗”、“蓬勃生春”,这种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对比,强烈地显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使主题更为突出。

  除此之外,还有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诗人将自己对祖国的思绪、意念,甚至是切肤的感受,想象以“手掌”抚过无限的大江南北,这一比喻是多么动情感人。

  《偶成》

  识记:这首诗属于新格律体。

  简析:

  1、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作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作为一个积极抗日的进步诗人,戴望舒已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了,因而,倾泻于他笔端是对于抗战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春天”、“微笑”、“梦”等一连串意象正表达了诗人的这种企盼;诗作的第二节,不仅承接了前一节诗的思想感情,并且,又将自己的信念哲理化,“好东西都不会消失”,“好东西永远存在”的诗句,进一步表达了正义必将取胜,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

  2、诗作的表现手法。

  诗作以朴素得近于口语的语言,明朗、活跃的形象,浅显而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把自己的同时也是人民大众的内心感受和愿望,极为自然真切地吟唱出来。诗中的 “冰”,不难使人想象到当时严酷的现实,而“生命的春天”、“灿烂的微笑”的寓意、象征意味则更为明朗。另外,本诗在形式上属于新格律体。诗分两节,每节四行,句式大体匀称,诗形较为整饬,隔句押韵,节奏感强,但抒写却相对自由。

  《泥土》

  识记:这是一首格言式的抒情短诗。

  理解:本诗采用比喻、对比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诗作以形象贴切的比喻阐明深刻的人生道理。诗人以“珍珠”、“泥土”比喻人的能力、作用、身份,将它们之间的外观、质地、价值上的明显差别与个人对自己才能、身份的不同估价联系起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两种人的自我认识与态度。

  作者又利用了这两种物象之间存在着的鲜明对比,在诗中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珍珠因为贵重而难以被广泛使用,泥土虽然物廉,却不能没有,它既供万物生息,又能被人铺路行走。“珍珠”与“泥土”之间的差异,被作者化为诗作中上、下两节诗的对应形式,以对比的方式,体现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生动而明确。

  简析:诗作的内涵。

  全诗只有四句,从立足于表现个人在社会集体中应有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的角度,来阐述一种人生的态度与处世的哲理。第一节两行诗指出如若自视太高,就容易产生自己的才能“被埋没的痛苦”。诗人既揭示了人的自身与所处环境之间常存在深刻的矛盾,同时又表明令个人不满的一种境遇或苦恼的产生,其原因有时与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有关。

  第二节诗,从正面阐明一个做人的道理。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不如“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视自己为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尽自己应尽的职责、义务,做自己应该做并能够做的事,即便让众人把自己“踩成一条道路”,也会有在平凡中实现自己价值的喜悦。

  此诗既是诗人的自勉,要求自己虚怀若谷,为了人民大众的神圣事业甘做不为人知的铺路的泥土;同时也可说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提醒人们克服可能出现的高傲情绪,不要自视特殊,而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予。诗作宣扬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一种勇于牺牲自我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

  《山》

  理解:本诗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本诗与不少九叶诗派的诗作一样,追求“知性与感性的溶合”。诗作着重于山这一可视形象的塑造,展示它的特性,通过连绵不尽的想象情景的展示将诗意引向深入,最后导出“永远寂寞”的玄深境界,也使读者在这一象征性意象中,产生相应的联想与思索。

  诗还利用矛盾修辞将矛盾对立的概念和事物组合在一起,以造成一种复合的情景,从而给人以多层心理感受。

  另外,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使诗避免流于枯燥说明而显得形象跃动,大大强化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简析:本诗的意蕴。

  本诗通过塑造山的形象,体现山的独特性,进而展示并赞美了山的可贵精神。诗的第一节突现了山的心态:来自平原,却只好放弃平原;植根于平原,却更想植根于云汉。山决不满足已有的现状,它总是想超越自我,有所突破。由于它不断地追求,才得以在“茫茫平原”上“升华”,形成了它特立高耸的形象。在以后的几节中,诗人展示了山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内在动力。山,向往高远的天空、太阳、月亮和群星,那是对生命、能量的倾心;山,还喜欢高山流水、孤独的古庙、善男信女与暮鼓晨钟,这些事物又使山倍生万般情感,山既可以于高处俯视人间世事种种,又能远离世俗,沉浸于自我的甜蜜梦境,山在不断的追求努力中,深感孤独,可也正在这种孤独中,实现了自我,这便是山的精神与意志:坚忍、追求与向上,同时也是每一个追求者的动人形象,是每一个追求者的人生道路。诗人描述了山的追求-不满足-更追求的心路,理解他不断地抛弃,却也不断地获取的境遇,赞美了追求者永不满足于已有成就而永远向前进取的精神气概。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