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4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料6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5:59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学习目的和要求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从生产和流通统一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态,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等,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息和地租等现象形态。与此相适应,资本家也分为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家和大土地所有者等剥削阶级集团,它们如何通过这些具体形态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
在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基础。所以本章着重分析利润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主要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又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随之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通过分析这些“转化”,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表面现象,以及它们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商品的实际生产耗费转化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引起的。生产成本是指资本家企业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和可变资本价值(V)之和。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在思想上资本家认为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用P`‘代表利润率,则P’=m/(c+v)。利润率反映了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效率,所以资本家十分关心利润率的高低。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等。
一、生产成本这一章我们分析的是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在分析时,为了方便,我们假定产业资本独自完成资本循环的所有阶段,而无须借助于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并且假定它自己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构成的。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其中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至于剩余价值,对他来说是毫无所费的。因此,生产商品时,资本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即C+V的部分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也叫生产成本,或叫成本价格。
由于在商品价值中把C+V这两部分价值独立化出来,并把它们归结为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所以,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发生了形式上的相应变化。如果我们用K表示生产成本,那么,原来W=C+V+M的公式,便变成W=K+M,即商品价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剩余价值。
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支出来计量的,商品的现实费用却是用劳动的支出来计量。”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永远小于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也就是永远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即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对资本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生产成本是资本家企业赚钱和赔钱的界限。
第二,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由于商品生产上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笼统地归结为生产成本,因而这两种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被完全抹煞了。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无论是不变资本,还是可变资本,都一律表现为生产成本支出,在这里,人们能看到的只是,前者支出在生产资料上,后者支出在劳动力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也就被掩盖了。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资本和资本家在生产商品时所预付的总资本,在数量上是不同的。预付总资本等于全部预付的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它不仅包括生产商品时实际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还包括为生产这些商品所必需的但暂时没有消耗掉的另一部分不变资本(如在生产中还没有消耗掉的厂房、机器等价值)。
预付总资本是资本家计算他的盈利或利润的基础。资本家总是把他一定时期内所榨取的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相比较,来衡量自己企业赚钱的程序。
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是可变资本为资本家带来的。可是,在资本家看来,不仅是可变资本,而且是全部预付资本都给他带来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都是他获得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当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即利润形态。
所以,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式。如果我们以P表示利润,那么,商品价值的公式,W=C+V+M=K+M,便进一步转变为W=K+P.包括在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剩余价值又转化为利润,这样,生产成本这个范畴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就被掩盖了,而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因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在成本价格这样一个虚有其表的形式上已经辨认不出,所以那个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就只好把它的起源由可变资本部分转移到总资本上面来。”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一)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不仅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且也掩盖了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即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的赚钱程度。资本家计算获利程度是以利润率为标准的。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M‘=M/V;而利润率P’=M/(C+V)。由于预付总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这样,利润率就把资本家对工人的真实剥削程度掩盖起来了。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如果资本的数量不变,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多少便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尽量高的利润率。那么,利润率的高低是由哪些基本因素决定的呢?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因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利润率就越高,二者成正比变化。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越大,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小,同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因而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少,利润率就越低。所以,利润率的高低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方向变化的。
但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利润率高低与资本有机构成高低按相反方向变化,是从一个生产部门来说的,而不是就一个部门的个别企业来说的。因为在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个别企业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说明该企业生产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那么,该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这样,该企业的利润率就比本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其他的利润率就高。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年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就越高。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从而年利润率就越低。因为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包含在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也越快,这就意味着资本家在同一时期内,用同量资本或少量资本能剥削更多的剩余劳动,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利润率也就越高。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利润率的高低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
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上述三个因素是通过增加剩余价值量,即增大利润率公式P‘=m/(c+v)中的分子部分来提高利润率。节省不变资本是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为已定情况下,通过缩小利润率公式中的分母部分来提高利润率。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就是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一、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率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竞争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竞争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这两种竞争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部门内部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办法是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本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企业获得较好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以便争夺市场并且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使整个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自己的资本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中去。竞争的结果是使各个部门之间本来不同的利润率趋向于一致,因而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平均利润率。总起来说,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也可以说,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各个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叫平均利润。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理解为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数。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从而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2)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如果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较多,平均利润率就较高,反之,如果投在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较多,平均利润率就较低。
我们还必须了解,利润率的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而不能理解为利润率完全、绝对的平均,也不能理解为平均利润率是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是因为,(1)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各个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平均利润率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2)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新的生产部门的出现等等,都会引起利润率发生新的差异;(3)在各个部门内部,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不同,商品的个别价值有高有低,有的企业能够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有的企业则相反。这样,同一部门各个企业的利润率高低是不相同的;(4)由于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会使各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发生变化,这样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使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发生新的差异,从而使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长期存在。
二、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意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被掩盖了,歪曲了。前面讲到,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表现为总资本的产物,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作用不见了。但这种转化仅仅是一种性质上的变化,没有发生数量的差别,即整个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自然是一致的,仅仅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不同而已。现在不同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在性质上发生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不相同了。既然各个部门的利润量与本部门的总资本量有关,成比例变化,而与本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无关,既然等量资本都能够获得等量的利润,那么,利润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数量上都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了,这样,利润的实质和来源便完全被掩盖了。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理论,一方面揭露了各个资本家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到雇佣他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不仅是个别工人与个别资本家的对立,而且是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的对立。当然,在资本家彼此之间虽然为了追逐和瓜分利润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也存在着矛盾,但是,他们在对付工人阶级时,彼此利害关系是一致的。因此,工人阶级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以少数人的力量来反对个别资本家,而必须以整个无产阶级的力量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彻底胜利,真正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
第三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的过程。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超额利润;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同时,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没有离开劳动价值理论,而正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因为:
第一,从个别部门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高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一些部门资本家多得的利润正是另一些部门资本家少得的利润。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第二,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构成的,而生产价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既然从全社会来说,剩余价值总额和平均利润总额相等,那么,全社会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相等。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下降;反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生产价格也会随着提高。
从上述分析说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学说和劳动价值学说是完全一致的。
二、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和价值一样,它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所以,这时,价值规律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这里讲的生产价格是社会生产价格,而不是个别生产价格。个别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样,它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是,商品在市场上仍按社会生产价格来销售,这样,它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正是这种超额利润的利益机制促使同一部门内部资本家经常展开激烈的竞争。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经济现象和劳动价值论的矛盾及其内在联系,驳斥了资产阶级学者企图否定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剥削的谬论,同时也提高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是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像是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每个资本家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他们按照各自的股份来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所有的资本家都关心对全体劳动者的剥削,剥削的程度越高,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平均利润率就越高,资本家分得的平均利润也就越多,尽管资本家彼此之间为争夺更多的剩余价值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在对付工人的反抗和加强剥削方面,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并且总是互相勾结的。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不单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绝不是个人之间的对立,而是两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人阶级要得到真正的解放,必须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制度。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制度。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制度。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制度。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制度。阶级的统治,最终实现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制度。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学习笔记07年4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料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