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谈《财政与金融》主观性试题的应试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6:10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众所周知,主观性试题是反映考生对《财政与金融》基本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的试题。其中名词解释题针对财政金融的基本概念、范畴和专业名词命题,如“专业银行中间业务”,“信用膨胀”、“国家预算”、“课税对象”、“社会保障”等,要求考生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被指定的对象加以概括;简答题围绕财政、金融的原理、制度、特点及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命题,着重考核考生对概念、原理、制度的掌握、辨别和理解能力,如“简述中央银行及其特征”,“简述国债发行的原则”等试题,答题要求简单、完整和准确:论述题要求以文字开形式详细论证财政与金融的重点总是如“安排财政支出如何贯彻量入为出原则”,“保持货币流通的基本稳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哪些良好的环境”论述题,目的在于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见性,要求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应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理通顺。我们发现多数考生对主观性试题应答并未体现上述要求,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名词解释题回答不得要领,缺乏应有的严密性、准确性和说服力。如“信用膨胀”一词,属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即贷款规模超过其正常资金来源,超过了生产流通对银行贷款的真正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有的考生混淆了“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的概念,有的考生答成“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银行信用危机”,“是指由于信用超发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等。考试的名词在教材和大纲中均有明显出处,属典型的“识记性”题目,但仍有部分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 简答题完全凭借主观记忆应答,缺乏对题目全面系统的思考,由于记忆超载和混乱使答案要点不全。如个别考生回答国债发行原则时,写出“①需要原则;②负担限额原则;③……④……”,表现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倾向严重。
3. 论述题回答层次混乱,概括分析不够。许多考生认为论述题写得越多分越高,所以洋洋洒洒,四处发挥,却没有抓住要领,原来被认为的“拿分题”变成了“丢分题”。如某考生在回答稳定的货币流通可提供的良好经济环境时,从农业开始着手,再至工、商业,以至交通、建筑、文教科卫等诸方面都作了阐述,用了很大篇幅,甚至试卷背面都写满,但最后结果仍是得不到高分。
4. 因为不理解或审题不严,误解题意,所答非所问,例如论述题“试述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如何贯彻量入为出原则”的核心是要求答

[1]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自考试题谈《财政与金融》主观性试题的应试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st/4031.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谈《财政与金融》主观性试题的应试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6:10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众所周知,主观性试题是反映考生对《财政与金融》基本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的试题。其中名词解释题针对财政金融的基本概念、范畴和专业名词命题,如“专业银行中间业务”,“信用膨胀”、“国家预算”、“课税对象”、“社会保障”等,要求考生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被指定的对象加以概括;简答题围绕财政、金融的原理、制度、特点及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命题,着重考核考生对概念、原理、制度的掌握、辨别和理解能力,如“简述中央银行及其特征”,“简述国债发行的原则”等试题,答题要求简单、完整和准确:论述题要求以文字开形式详细论证财政与金融的重点总是如“安排财政支出如何贯彻量入为出原则”,“保持货币流通的基本稳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哪些良好的环境”论述题,目的在于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见性,要求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应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理通顺。我们发现多数考生对主观性试题应答并未体现上述要求,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名词解释题回答不得要领,缺乏应有的严密性、准确性和说服力。如“信用膨胀”一词,属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即贷款规模超过其正常资金来源,超过了生产流通对银行贷款的真正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有的考生混淆了“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的概念,有的考生答成“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银行信用危机”,“是指由于信用超发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等。考试的名词在教材和大纲中均有明显出处,属典型的“识记性”题目,但仍有部分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 简答题完全凭借主观记忆应答,缺乏对题目全面系统的思考,由于记忆超载和混乱使答案要点不全。如个别考生回答国债发行原则时,写出“①需要原则;②负担限额原则;③……④……”,表现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倾向严重。
3. 论述题回答层次混乱,概括分析不够。许多考生认为论述题写得越多分越高,所以洋洋洒洒,四处发挥,却没有抓住要领,原来被认为的“拿分题”变成了“丢分题”。如某考生在回答稳定的货币流通可提供的良好经济环境时,从农业开始着手,再至工、商业,以至交通、建筑、文教科卫等诸方面都作了阐述,用了很大篇幅,甚至试卷背面都写满,但最后结果仍是得不到高分。
4. 因为不理解或审题不严,误解题意,所答非所问,例如论述题“试述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如何贯彻量入为出原则”的核心是要求答

[1]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