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战略初探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5 15:36:56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摘要】 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在农业产业承接方面具有资源、区位、产业、科技等优势,呈现出结构调整加快、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企业集群化发展、工业园区力度加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为产业承接提供了有利支撑。本文建议湖北省继续采取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完善政府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等措施,从而促进湖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近年来已经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加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湖北省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农业也逐渐发展成为湖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北省如何认识自身在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抓住机遇制定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是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中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
  1、资源环境优势
  资源环境条件是吸引外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既有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也有占全省国土面积80%的山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地势和光、热、水、土资源,造就了湖北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年降水量为800—1200mm,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大,为江汉平原千湖之省,水资源总量1234亿立方米,地表水体占全国第10位,耕地亩均水资源2634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还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全省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拥有较多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2、良好的区位优势
  湖北地处中华腹地,九省通衢,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同时,它还是进军内陆市场的“桥头堡”,是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市场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可以辐射到广大的中部市场和内陆市场。湖北不仅能凭借这种区位优势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农业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而且能够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从而为国内外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良好的平台。
  3、产业优势
  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优势是影响产业承接的重要条件。湖北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农业省份,有史以来就是著名的“中部粮仓”和“鱼米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十一五”期间,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湖北省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产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60%,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湖北具有年产2500万吨粮食、50万吨棉花、275万吨油料、250万吨猪肉和30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湖北大宗农产品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粮食生产在全国是第10位,在中部是第4位,其中水稻全国第4位,中部第3位;棉花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油料全国第3位,中部第2位,其中油菜籽第1位;蔬菜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淡水养殖第1位,生猪出栏全国第10位,中部第3位。湖北的水稻、水产、双低油菜和三元杂交猪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以上这些产业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有效承接和进一步发展。
  4、市场优势
  湖北“独中得厚”,市场发达,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已由简单的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多样化、方便化、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对农产品等各类消费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将保持旺盛的需求,从而为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全省拥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685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17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7家,武汉等大中城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农副产品超市发展迅猛,为农副产品货畅其流创造了极好的有利条件。因此湖北省农业在产业承接中不仅有内需强劲的市场优势,而且有抢占中西部市场的优势。
  5、科技优势
  湖北是农业经济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湖北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科研基地,在部分领域的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51项,鉴定优良品种4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3项国家专利。不仅如此,湖北省人才资源也比较丰富,科技实力也较雄厚,有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型、技能型和科型人才。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人,其中涉农的中科院士8人。以上这些都为湖北省农业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特征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仍以种植业为主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来,无论是从湖北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看,还是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各具体产业部门的相对比重看,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是比较大的。根据表1可知,从湖北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相对地位来看,2005年第一产业在湖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6.6%,2009年下降到13.8%,平均每年下降近一个百分点。从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看,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与产业承接之前相比,湖北省严重失衡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农业内部结构逐步顺应社会消费需求,不断提升,逐步向相对合理化方向演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湖北农业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湖北历年的种植业比重大都占50%以上,比重明显偏高,而林业、牧业、渔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见表2)。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2、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工企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200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为2303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5家。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到2010年,全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组织达到2.75万个,比上年增加7%,是2005年的2.0倍。其中,产值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5600家,比上年增加51%,是2005年的2.4倍;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万个,比上年增加41.6%;农产品专业市场737个,与上年持平,是2005年的1.7倍。一个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数万个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小型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群已初步形成,湖北省加工企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3、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
  为了更积极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首批确立了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拿出10亿元的调度资金进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到2010年底,园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开发面积103.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30个,从业人员19.33万人,亿元以上项目96个;招商引资总额148.2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额5.59亿美元;农产品加工值1227.7亿元,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1099.9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先后涌现出东西湖食品加工工业园、宜昌市茶叶加工工业园区、荆州市粮食加工工业园、襄阳县粮油加工工业园、宜都市柑桔加工工业园、汉川市食品加工工业园、随州市香菇工业园等知名工业园区,为湖北省农业产业的集群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
  承接产业转移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思路,通过进一步整合、提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截至2008年底,建成特色种植业板块3000万亩,建畜禽养殖小区1200个,建水产片带500万亩。初步建起了江汉平原的粮棉油和生猪、水产基地,鄂北岗地的粮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东的楠竹和桑蚕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特种种植等农产品加工体系,先后形成了两江流域双低油菜、江汉平原优质稻米、武汉周边及沪蓉和京珠沿线商品蔬菜、江汉平原为主的淡水产品养殖及优质三元猪养殖等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见表3),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良性发展。
  5、农业内涵不断拓展,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初显端倪
  承接产业转移以来,湖北省先后开发新增了生态农业、生物能源、网上农业、数字化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初显端倪,其中有些产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武汉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城区周边共建立989处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创收近13亿元,带动了1.56万人就业,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高效农业经济体系
  首先,不断调整和优化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其次,加快调整湖北省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产业。要把传统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增加畜牧水产品种的生产,推动畜、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改变湖北省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主要提供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再次,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在抓好一般性初加工、单层加工的同时,通过引进高新加工技术和国内外先进装备,重点开发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加强省级乃至国内外的广泛联系,大力发展有优势的农产品资源,提高精加工水平,挖掘地方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形成高效、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首先,发展优势农产品,壮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应该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桔、优质棉和优质专用小麦等9大优势产业和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烟叶、中药材、牛奶、板栗、蚕茧等10大特色产品,制定实施农产品优势产业规划,推动优势产品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其次,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湖北省来说,应重点发展最具优势和潜力的粮食深加工、“双低”油菜规模化加工、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淡水产品深加工、牛奶乳制品和果蔬饮品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林纸和森工生产加工等八大生产加工板块上,扶持其做大做强。再次,加强农产品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当务之急是搞好板块基地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建设,突出板块扶龙头,突出龙头建板块,真正做到大板块、大龙头、大品牌相配套,一、二、三产业综合开发。
  3、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
  要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要注重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不断开发新产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和绿色资源打造精品名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同时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要发挥湖北省自身优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同外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三要加大农民的技术培训。注重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成人、文化技校等教育网络的作用,加速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知识更新,重点加强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运销、储藏保鲜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
  4、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推动力度
  一要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大企业、银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适当扶持正在成长上升、能带动农民致富、较小规模的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国家信贷计划中农业贷款的比例,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尤其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三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商贸涉农企业发展“超对超”、“农人超”连锁配送,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货畅其流,逐步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直销配送、信息网络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为一体、城乡通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大生产、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5、加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首先,湖北省要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实施的大好机遇,按照“政府主导、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加大投资引导力度,使招商引资项目、企业新建或重建项目尽可能向园区集中,实行集群发展,实现产业和区域的规模效应。再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工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从而为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搭建高效的服务平台。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农学类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战略初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lw_nxl/16143.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战略初探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5 15:36:56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摘要】 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在农业产业承接方面具有资源、区位、产业、科技等优势,呈现出结构调整加快、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企业集群化发展、工业园区力度加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为产业承接提供了有利支撑。本文建议湖北省继续采取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完善政府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等措施,从而促进湖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近年来已经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加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湖北省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农业也逐渐发展成为湖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北省如何认识自身在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抓住机遇制定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是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中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
  1、资源环境优势
  资源环境条件是吸引外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既有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也有占全省国土面积80%的山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地势和光、热、水、土资源,造就了湖北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年降水量为800—1200mm,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大,为江汉平原千湖之省,水资源总量1234亿立方米,地表水体占全国第10位,耕地亩均水资源2634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还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全省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拥有较多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2、良好的区位优势
  湖北地处中华腹地,九省通衢,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同时,它还是进军内陆市场的“桥头堡”,是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市场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可以辐射到广大的中部市场和内陆市场。湖北不仅能凭借这种区位优势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农业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而且能够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从而为国内外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良好的平台。
  3、产业优势
  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优势是影响产业承接的重要条件。湖北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农业省份,有史以来就是著名的“中部粮仓”和“鱼米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十一五”期间,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湖北省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产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60%,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湖北具有年产2500万吨粮食、50万吨棉花、275万吨油料、250万吨猪肉和30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湖北大宗农产品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粮食生产在全国是第10位,在中部是第4位,其中水稻全国第4位,中部第3位;棉花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油料全国第3位,中部第2位,其中油菜籽第1位;蔬菜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淡水养殖第1位,生猪出栏全国第10位,中部第3位。湖北的水稻、水产、双低油菜和三元杂交猪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以上这些产业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有效承接和进一步发展。
  4、市场优势
  湖北“独中得厚”,市场发达,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已由简单的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多样化、方便化、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对农产品等各类消费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将保持旺盛的需求,从而为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全省拥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685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17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7家,武汉等大中城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农副产品超市发展迅猛,为农副产品货畅其流创造了极好的有利条件。因此湖北省农业在产业承接中不仅有内需强劲的市场优势,而且有抢占中西部市场的优势。
  5、科技优势
  湖北是农业经济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湖北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科研基地,在部分领域的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51项,鉴定优良品种4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3项国家专利。不仅如此,湖北省人才资源也比较丰富,科技实力也较雄厚,有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型、技能型和科型人才。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人,其中涉农的中科院士8人。以上这些都为湖北省农业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特征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仍以种植业为主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来,无论是从湖北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看,还是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各具体产业部门的相对比重看,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是比较大的。根据表1可知,从湖北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相对地位来看,2005年第一产业在湖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6.6%,2009年下降到13.8%,平均每年下降近一个百分点。从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看,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与产业承接之前相比,湖北省严重失衡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农业内部结构逐步顺应社会消费需求,不断提升,逐步向相对合理化方向演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湖北农业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湖北历年的种植业比重大都占50%以上,比重明显偏高,而林业、牧业、渔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见表2)。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2、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工企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200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为2303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5家。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到2010年,全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组织达到2.75万个,比上年增加7%,是2005年的2.0倍。其中,产值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5600家,比上年增加51%,是2005年的2.4倍;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万个,比上年增加41.6%;农产品专业市场737个,与上年持平,是2005年的1.7倍。一个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数万个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小型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群已初步形成,湖北省加工企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3、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
  为了更积极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首批确立了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拿出10亿元的调度资金进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到2010年底,园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开发面积103.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30个,从业人员19.33万人,亿元以上项目96个;招商引资总额148.2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额5.59亿美元;农产品加工值1227.7亿元,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1099.9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先后涌现出东西湖食品加工工业园、宜昌市茶叶加工工业园区、荆州市粮食加工工业园、襄阳县粮油加工工业园、宜都市柑桔加工工业园、汉川市食品加工工业园、随州市香菇工业园等知名工业园区,为湖北省农业产业的集群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
  承接产业转移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思路,通过进一步整合、提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截至2008年底,建成特色种植业板块3000万亩,建畜禽养殖小区1200个,建水产片带500万亩。初步建起了江汉平原的粮棉油和生猪、水产基地,鄂北岗地的粮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东的楠竹和桑蚕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特种种植等农产品加工体系,先后形成了两江流域双低油菜、江汉平原优质稻米、武汉周边及沪蓉和京珠沿线商品蔬菜、江汉平原为主的淡水产品养殖及优质三元猪养殖等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见表3),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良性发展。
  5、农业内涵不断拓展,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初显端倪
  承接产业转移以来,湖北省先后开发新增了生态农业、生物能源、网上农业、数字化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初显端倪,其中有些产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武汉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城区周边共建立989处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创收近13亿元,带动了1.56万人就业,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高效农业经济体系
  首先,不断调整和优化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其次,加快调整湖北省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产业。要把传统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增加畜牧水产品种的生产,推动畜、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改变湖北省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主要提供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再次,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在抓好一般性初加工、单层加工的同时,通过引进高新加工技术和国内外先进装备,重点开发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加强省级乃至国内外的广泛联系,大力发展有优势的农产品资源,提高精加工水平,挖掘地方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形成高效、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首先,发展优势农产品,壮大区域性支柱产业。应该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推进”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桔、优质棉和优质专用小麦等9大优势产业和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烟叶、中药材、牛奶、板栗、蚕茧等10大特色产品,制定实施农产品优势产业规划,推动优势产品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其次,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湖北省来说,应重点发展最具优势和潜力的粮食深加工、“双低”油菜规模化加工、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淡水产品深加工、牛奶乳制品和果蔬饮品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林纸和森工生产加工等八大生产加工板块上,扶持其做大做强。再次,加强农产品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当务之急是搞好板块基地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建设,突出板块扶龙头,突出龙头建板块,真正做到大板块、大龙头、大品牌相配套,一、二、三产业综合开发。
  3、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
  要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要注重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不断开发新产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和绿色资源打造精品名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同时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要发挥湖北省自身优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同外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三要加大农民的技术培训。注重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成人、文化技校等教育网络的作用,加速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知识更新,重点加强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运销、储藏保鲜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
  4、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推动力度
  一要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大企业、银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适当扶持正在成长上升、能带动农民致富、较小规模的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国家信贷计划中农业贷款的比例,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加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尤其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三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商贸涉农企业发展“超对超”、“农人超”连锁配送,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货畅其流,逐步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直销配送、信息网络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为一体、城乡通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大生产、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5、加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首先,湖北省要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实施的大好机遇,按照“政府主导、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加大投资引导力度,使招商引资项目、企业新建或重建项目尽可能向园区集中,实行集群发展,实现产业和区域的规模效应。再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工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从而为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搭建高效的服务平台。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