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省招生考试院(www.sneea.cn)为准 RSS地图 | 网站导航

陕西自考网

会计·企业·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

编辑整理:陕西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4 14:20:42   字体大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区分了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真实性”含义和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真实性”含义。提出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分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本文还探讨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的关系。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 (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 "社会公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 (具有真实性)”与 “失真 (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 “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 “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于1980年5月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 “反映真实性 (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 “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C)在1989年7月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 (2001)》将 “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 “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 “程度”问题与 “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 “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 "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 “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 “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 “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 “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 "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 “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 "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 “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 “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 “蓄意造假”或 “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 “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3.无论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制度,都只是财务会计核算标准的不同形式,它们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角度看,不同形式的会计规范,具有不同的功效。因此,无论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并不与特定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必然联系。企业会计制度这种会计标准的形式,既可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也可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关键在于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否真正体现了客观经济环境的要求。会计制度的存废,取决于实践的验证,决非主观愿望。 

   4.会计人员的努力,关系到能否消除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对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因此,会计人员应当“练好内功”。各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在内容上逐步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协调,是会计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我国本次会计制度改革,在向会计国际化迈进、逐步摆脱税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处理技术的过度束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与此同时,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敬业精神。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相业务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消除技术性原因等造成的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而且可以对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威慑和制约。

本文标签:陕西自考毕业论文会计·企业·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xzk.sx.cn

本文地址:http://www.sxzk.sx.cn/lw/15338.html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陕西自考便捷服务

会计·企业·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

整理:陕西自考网 时间:2018-05-24 14:20:42   浏览(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区分了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真实性”含义和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真实性”含义。提出从市场经济环境、企业、企业会计等不同层面分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根源,并采取相应对策。本文还探讨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的关系。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 (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 "社会公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 (具有真实性)”与 “失真 (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 “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 “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于1980年5月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 “反映真实性 (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 “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C)在1989年7月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 (2001)》将 “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 “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 “程度”问题与 “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 “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 "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 “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 “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 “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 “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 "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 “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 "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 “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 “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 “蓄意造假”或 “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 “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3.无论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制度,都只是财务会计核算标准的不同形式,它们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角度看,不同形式的会计规范,具有不同的功效。因此,无论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并不与特定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必然联系。企业会计制度这种会计标准的形式,既可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也可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关键在于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否真正体现了客观经济环境的要求。会计制度的存废,取决于实践的验证,决非主观愿望。 

   4.会计人员的努力,关系到能否消除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对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因此,会计人员应当“练好内功”。各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在内容上逐步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协调,是会计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我国本次会计制度改革,在向会计国际化迈进、逐步摆脱税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处理技术的过度束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与此同时,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敬业精神。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相业务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消除技术性原因等造成的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而且可以对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威慑和制约。


《陕西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